八百一十六章 民情(1 / 1)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1616 字 1個月前

為了避免人多擾民,林延潮讓虞城縣縣衙裡大部分吏員先回城。隨行的是黃縣丞,顧主薄,徐典史兼數名吏員,以及自己隨從前往高家集。

顧主薄鞍前馬後,給林延潮獻殷勤,可以看出他對虞城縣縣令誌在必得。

縣主薄乃正九品,縣丞則為正八品,雖說顧主薄比黃縣丞官位低,但黃縣丞是秀才出身,若非潘季馴保薦,他是當不了官的。而顧主薄則是正兒八經的舉人出身。

在大明進士出身的官員,就算任知縣,多也是去任附郭縣(縣治設在省城,府城,州城)的知縣。

附郭縣知縣,就相當於首縣,同府知縣中以首縣知縣為首。比如現在商丘知縣呂乾健就是萬曆五年的進士。所以進士出身的官員,很少去虞城縣這樣的非附郭縣,擔任知縣。

在以科甲出身定升遷的大明官場上,舉人出身的官員,碾壓吏員出身的官員的,所以與比自己官位高的黃縣丞,顧主薄擔任知縣的機會也是不小。

所以這時林延潮的態度至關重要,顧主薄對他不免抓緊巴結。

顧主薄向林延潮介紹道:“這高家集一共一百二十餘戶,下官去年在此,效仿江南建立社倉,去年大饑,社倉放賑,沒費朝廷賑濟糧一石。”

林延潮聽說社倉,不由露出認真之色,這社倉之製乃朱熹所創,民間自籌糧食,春時借糧給百姓,秋時老百姓還糧,加收兩成利息,性質與林延潮將在歸德府推行的青苗法完全相同。

但社倉乃民間自治,與青苗法官辦,社倉比青苗法最大的優勢,都是鄉裡熟人,杜絕了官吏從中剝削,以及惡意攤派。

就以災後來說,老百姓借社倉裡的糧,雖要利息,但比官府發放摻沙摻樹皮的賑災糧好了不知多少,所以百姓寧可去借社倉裡的米糧,也不願吃官府的免費賑災糧。

林延潮聽聞顧主薄在本縣推行社倉,對他不免高看幾分,後來聽說他的社倉,乃是募集民間大戶的糧米,由官府出麵作保,分派給民間時,不由一曬。由官府經手,這與青苗法還是沒什麼區彆,這不附和朱熹創立社倉的初衷。

林延潮心底雖這麼想,麵上還是讚道:“顧主薄,還是很有先見之明的。”

聽得林延潮誇獎,顧主薄大喜,但卻見一旁的徐典史露出了譏諷之色。

不久到了高家集,這時已近黃昏。

見得一行人來,高家集外幾顆枯樹上的烏鴉頓時呱呱直叫,然後集裡頭的狗,跑出集門來對著人汪汪直叫。

高家集四麵圍著一層黃土夯築的土圍牆,土圍牆裡冒出道道炊煙,一副農家田園的景色。

一行人到了集門口,集內的裡長,鄉約,圖正早就在集口的申明亭處等候多時。

曆代朝廷推崇的都是'皇權不下縣'的政治,縣以下的鄉(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