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潮最後道:“陛下令我在廷議問一問諸位臣工,在京普及義學之法是否可行?”
眾廷臣皆是不語。
想到在座官員的子弟,皆可接受免費的教育。這是一個惠及在座京官的一個建議。官員們都有些心動了。
當然林延潮這建議也有籠統之處,細節上值得商榷。
左都禦史陳炌出班問道:“在京興辦義學,該如何為之?”
林延潮道:“回稟總憲,陛下沒有麵諭,以下官淺見,義學中每名童子,習六年蒙養之教後。達者可再尋業師習以舉業,不達者也可得聖人之教,厚養仁德。”
陳炌續問道:“平民蒙養,除了厚養任德,還有何之用?”
林延潮接話道:“開啟民智,受益無窮,僅舉一例來,能通曉文字,看得懂朝廷榜文,公告,就能不受刀筆吏所欺。若京師街邊的販夫走卒都能寫會算,口頌孔孟,禮儀之邦也不過如此了。”
聽到禮儀之邦四字,眾官員都是點頭。
大理寺卿張夢鯉問:“若你所言普及義學,那麼兩京社學怎麼辦?那些蒙師朝廷如何待之?”
林延潮思索了下道:“民間社學有官辦,也有民辦,官民合辦,官辦之社學自是歸於禮部直轄,至於官民合辦,民辦社學,由官府登記之後,聽之自任,優者自不愁生計。”
林延潮的計劃,興辦義學,是作為國民教育,而民間私塾是私人教育,可以是精英教育。若是有人嫌棄義學教育太次,那麼自可在私塾裡讀書。
“那義學校舍,規模如何?”
“至於校舍可暫先用朝廷廢棄庫房,僧人寺廟,或民間捐獻,但主要還是由朝廷來撥款修建。而義學我建議延用三舍之法,以上中下舍錄用蒙童。”
張夢鯉又問道:“蒙師從何而來?”
林延潮道:“京城落第舉人,無著生員,肄業監生比比皆是,皆可聘為蒙師。”
林延潮畢竟沒有政事官的經驗,隻是提出大致方向,細節上很多還隻是想當然,大體上是借鑒後世九年義務教育的理念,尚沒有與明朝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但他事先做過初步調查,向眾官員解釋後也是有條有理,到時候如何去做,那就是事務官的事了。
張夢鯉問詢完後,與眾官員道:“林中允所提,雖細節上有所欠缺,但籠統而言,不失為可行之法。”
林延潮對張夢鯉拱手後,向潘晟,張四維問道:“依宗伯,中堂之見,在京興辦義學是否可行?”
潘晟,張四維心道,這皇帝所同意的建議,就是有不妥,我們也不好直言。
潘晟捏須道:“此論驟然拿到廷議上,此前部議上還沒有議過,本部堂一時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諸位廷臣以為有何不妥之處?”
潘晟說完,通政司使倪光萬出班道:“以公心而論,林中允此策確有可慮之處,但在兩京興辦義學也(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