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府裡,張家父子的閒聊,已是成為習慣。張居正禦下甚嚴,對幾個兒子管教得也十分嚴格。
張敬修穩重,張嗣修豁達,張懋修眼光犀利,雖有些急躁,但言語也是頗為深刻。
但這一次先開口的卻是張敬修。
張敬修拿書審視了半日,最後向張居正道:“不談此刊用宋體字刻書,且看這半文半白之語,也知其粗淺,其與攤邊三國演義,西遊記有什麼兩樣。”
事功刊的文體,林延潮創刊時就是為了貼近普通百姓而作的。但在文化人的眼中,就覺得這樣的文章很‘水’。
放在今天就是灌水大王。
張嗣修道:“我倒不這麼以為,半文半白之語,貼近百姓,就算是販夫走卒也可看得懂。”
“但格調卻降了。”
“降格調就是不曲高和寡。”張嗣修道。
聽二人議論,張居正沒有言語。
張懋修問:“爹,你以為如何?”
張居正道:“你們看了刊末石簣山人的雜評了嗎?”
數子一愣,皆表示沒有注意。
因為正刊是林延潮所講的事功經學,彆人拿到事功刊當然會注目於此,但附於刊末的雜評是由他人所書寫的。
大家都自不會太關注。
三子重新看了一遍。
張敬修倒是奇道:“這石簣山人是何人?也不用真名,豈不是藏頭露尾,與其如此倒不如寫個‘佚名’二字。”
張嗣修道:“你看這石簣山人所言,當大興教化,真有見地。”
“他言當今天下,為天子牧萬民之官,逾兩萬;承孔孟之義,今生員者,不下三十萬;而讀書識字者,浩浩三百萬眾。”
“此多乎?不多也。僅以戶部有籍在冊丁口記,我大明有民六千萬。讀書人多乎?實不多也。”
“若天下能有千萬人,行聖人之教,大同之世可及。”
看到這裡,張懋修斥道:“一派胡言,不過三十萬生員,已是舉國養之,若千萬生員,生民何計?”
張嗣修道:“你往下看。”
“此不易也,但若天下百姓,人人能讀書識字,聞聖人之教,十人中隻要有一二人能行之,亦大同也。”
看到這裡,張家三子都不說話。
下麵這石簣山人繼續言道,本刊之宗旨在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匹夫不明聖賢之教,如何知其責?故而務天下之興,文教為先。
張懋修驚道:“這石簣山人不會就是林宗海吧!”
張敬修道:“不,此人文風與林三元相迥異,應是他門生。”
三人一並看向張居正問道:“爹為何要我們看此文。”
張居正道:“此策吾當奏明天子行之!”
三人一聽不由訝然,張居正居然這麼快就作了決定。
張敬修道:“爹,此事是不是緩一緩,之前儘革親族冒免丁糧之事,共清出人丁四萬餘,民間和朝堂上議論還未繼續。另遼東,山西各省,馬上就要奏報去年(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