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士子也就算了,但眼下連扁擔倒了都不識一個一字的官兵,竟也為林延潮學說折服。
現在城下士子,城上官兵們都為林延潮搖旗呐喊的這一幕,著實打了這些官員的臉麵。
怎麼人與人差距就這麼大呢?
同樣是勸說,自己上陣被人噴回來,但林延潮卻將勸說變成了自己的講學。
官員們不知正因林延潮講得並非玄妙的大道理,即便不通文墨之人,也能切切實實的明白。
看著屈橫江,薑啟明等士子們臉上的興奮,以及被一下子點燃的熱情,林延潮也不由為之感染。
這樣的感覺,好似一個落難之人在荒原裡行走了很久很久,以至於連說話都忘記,但突然一天遇到一群同樣要走出荒野的人。
有什麼能比與誌同道合之輩一起,為了共同理想而努力來得更幸福,因為你知道你不是一個人在前進,這就是吾道不孤!
林延潮又是數度想開口,但數次都是還未說,即被眾士子們的掌聲打斷,不由無奈最後不由伸手按了幾次,眾士子們方才停下。
林延潮方才開口道:“聖賢之言片語,意有千萬解,唯有事功方可思辯,躬踐聖賢之意,故而行而後知……”
朱熹講先知後行,將知行分為兩體。
王陽明反對朱子的看法,他說知中有行,行中有知,離知怎可談行,離行怎可談知。真知即是行了,不行不足為知之。
王陽明將知與行二元,看作一元,這就是知行合一。這一句話猶如醍醐灌頂,讓無數人從知行的迷茫中走出。
也以此奠定了王陽明儒家大宗師的地位。
不過林延潮話音落下,部分士子心想,這不對啊,朱子說知而後行,王陽明講知行合一也就算了,你林三元為了強調事功的重要,也不至於強調行而後知吧!
一名士子起身有幾分底氣不足問道:“狀元公,學生有一不明請教,朱子有言,論先後,知為先,行為後;論輕重,知為輕,行為後。”
“正因行為重,故而不得不慎之,若是不知而行,不學而行,如此實可憂。”
此士子這麼說,眾人都是深以為然。
城樓上劉一儒,洪鳴起幾乎要拍掌叫好了,但看左右官員都替林延潮擔心,這才沒表露出來。但他們心底把不得這士子將林延潮問難道。
行而後知,對於現代人很好理解,這就是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對這個時代的士子們,就足以顛覆他們的世界觀了。
林延潮不假思索地答道:“學海無涯,唯有以苦學為舟,為學難道就不是行嗎?天下之事,無不事功之事,躬踐知之是為行,為學知之亦為行。為學不害人而利己,功也。無學是為無功,無功是為無知,故行為知先……”
激烈的掌聲再次將林延潮的話打斷。
連方才詢問的士子也是神色激動(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