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試時寫的文章,可不似平日應急趕工寫的文章,那樣林延潮一天最多能寫十篇。如果不是鍛煉急才,或者是在文思泉湧下,文章還是寫得慢一點好。通常下考生都會花大把精力來對付首題的。
鄉試首場七道題,要考三天兩夜的,而林延潮看得前輩們寫的科舉筆記裡,首題費了一日功夫的比比皆是。用一天來寫一道題常有。
而這次院試裡最重要的就是五經題,次四書題,至於五言八韻詩和表判不在話下。當下林延潮停筆閉目凝思,這閉目就是一個時辰。
公堂上,陶提學對於提坐堂號的十名考生一目了然,見林延潮費了這麼久時間來揣摩首題,不由笑了笑對一旁陳知府道:‘案首莫非技窮?‘
陳知府有些尷尬,他眼下捧林延潮也不是,貶林延潮也不是。捧了怕給巡撫留下不好印象,貶了又說明自己府試時沒有眼光。
陳知府喝了口茶,裝著風淡風輕地道:‘嗬,那個少年的背景本府不清楚,隻知確有才華。‘
沒錯,本知府可是唯才是舉的好官,至於他是誰誰誰的弟子,咱沒聽說過。
陶提學笑了笑,當日他看過林延潮的閒草集後,對他那篇為學的古文是讚歎不已,但對府試取中的時文,卻覺得華而不實,取為府試第一真是拔高了挺多。
後又看到他為閒草集作了校注後,心底確認此少年真是有才華的,存了栽培之意。
但是若是林延潮再拿府試時那等時文,來院試應考,他斷然是要罷落的。這樣的文章嘉靖年時拿出來還行,到了隆慶萬曆年就不行了,他負責一省文教,當然需引導士林文風的方向,不能讓這大好苗子走入了歧途。
事後自己再好好提點他一番,反正自己任內還會主持一場院試,到時再取了他就是。幸虧林延潮年紀還小,磨練一番也是好的,年少得誌要不得啊。當年張居正十三歲赴鄉試,本要中舉的,但湖廣巡撫卻授意將張居正罷落,理由是怕他年少得誌,所以耽誤他三年再曆練一下,好讓之成器。
這件事在當時傳為美談,張居正遲了三年中舉後,還對湖廣巡撫此舉十分感激呢。至於辜負陳知府,破壞了規矩,他索性就拿糊名製來推脫。對於陶提學來說,這倒是他對林延潮好意呢。
當然若是林延潮在考前,能聽進去他的話,寫出一篇能與他古文相媲美的時文,他是不會阻擾了。
那時他會推翻先前想法,會認為十四歲的秀才,對於大明而言,雖談不上遍地都是,但也是蠻多的,年少得誌談不上。人家張居正,當今的首輔大人,十二歲就是秀才了。而嘉靖年間的首輔,大奸臣嚴嵩,十歲就進學了,說(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