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讀書等身算什麼(二更)(1 / 1)

大明文魁 幸福來敲門 1112 字 1個月前

想到‘我注六經,六經注我’,林延潮思緒翻湧,這八個字是什麼,是聖賢之道。

自己要為尚書作注時,將來要立言,讓自己名滿天下。

就不能亦步亦趨地跟在其他漢儒,宋儒的後麵,隻是用尚書的經義來詮釋聖賢的思想,而應該是用尚書的經義來詮釋自己的思想才對。

這才是‘我注六經,六經注我’的精髓,成為名儒的道、

林延潮想起當初讀《大學》時,大學全篇經一傳十。

經是孔子說的,就是大學之道在於明明德……。

傳十是曾子說的,大體是解釋,孔子的原話。曾子用注釋孔子的原話,引申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道理。

到了朱子寫大學章句時,用了自己和程子的見解,來注釋孔曾二人所言經一傳十,他並沒有亦步亦趨地作注釋,而也是提出了自己的道。

注經有兩種注法,一種是漢儒那般,隻做訓詁的功夫,無限苛刻地求聖賢古意,沒有自己思想,還有一種是托古言誌。

當然到了王陽明格竹子後,又是一種注法。

那王陽明格竹子來說。

大學裡經一篇,致知在格物。

傳三篇解釋,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朱子注解,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還有幾百字話,但大意格物窮理。王陽明問何為格物窮理,表示不理解。老師與他說,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的意思是,眾物必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於是王陽明就去格了七天的竹子,最後發燒病倒。

之後王陽明開創心學後,再也沒有格過竹子,隻是道爾等把經書解釋再好,看起來再有道理,又怎麼樣。那隻是聖賢的道理,卻不是我的道理,隻要我內心不認同,那就是然並卵!

沒錯,連托古都不必了,咱們直接用自己的想法來注經。

千百年來。有人著書立作,都離不開此三道。用理學心學來敘述,第一條道是有理無心,第二條道是先理後心,第三條道則是先心後理。

林延潮注尚書要取哪一道?

林延潮獨自在書樓裡,想了一天,第一條道已是過時了。漢儒的經曆告訴我們,證明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第三條道自己更認同一點,不過相較於這個時代,前衛了一些。王學得到社會主流真正的認同,還需要幾百年。

隻有第二條路,看得更靠譜一些,更附和現在理學唱主角的大潮流。

每個理學弟子,為何要先拜孔子。拜孟子,再拜朱子,程子,依次拜下來,這是因為理學的宗旨,就是認為‘道統猶如天道,傳承自有脈絡,聖聖相承’。

先王之學,堯傳舜,舜傳禹,禹傳湯,口口相傳,再之後湯傳周文王,周公又傳孔子。

所以我們理學的儒家弟子,可以高喊一聲,我們學得是什麼,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