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國公和王爵封號有什麼含義?爵位封號和地位排序有關嗎?》
————————轉載
中國古代封爵的製度早在商朝就有了。爵的意思本來是一種用於祭祀的禮器,各方諸侯要經過天子的同意才能使用它來祭祀。後來它演變成了分封的一種象征。每一個朝代的封爵製度都或多或少有點區彆的,比如周朝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秦朝二十等爵,漢朝加上王爵,三國時曹魏改九等爵,之後南北朝各一套,然後隋朝基本有了一個穩定的製度,一直到元朝都變化不大。明朝進行了皇族和外人的分流,而清朝同樣也分流,而且整合了一部分勳官的封號,下麵我會詳細說。
同等爵位,理論上是平級的,但根據具體封號的不同,事實上也有貴賤之分。漢朝以後、隋朝之前的爵位封號,多為郡縣名,具體尊卑和郡縣的大小、人口、經濟有關;而隋朝到明朝這一長段曆史中的爵位封號,親王和國公大多數是參考的春秋戰國的諸侯國,好壞和東周列國的大小有關;其餘封號仍然是郡縣名,其具體地位和郡縣大小、經濟有關。
春秋戰國的諸侯國,來源是周朝的五等爵位,但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當時周朝有兩套係統,除了公、侯、伯、子、男這套列國諸侯的爵位係統序列以外,還有公、卿、大夫、士這個官員的等級序列。春秋戰國的那些諸侯國,它們的國君就是對應五等爵位中的某一等,比如:商朝王室的貴族被封到宋國,爵位是公爵,所以宋國是公爵國,宋國的君主是公爵;薑子牙他們家被封到齊國,爵位是侯爵,所以齊國是侯爵國,齊國的國君是侯爵;鄭國他們家出身不好,但護駕有功,封為伯爵,所以鄭國是伯爵國(《鄭伯克段於鄢》裡的鄭伯就是這麼來的);像南方的越國、楚國、吳國、巴國等,中原人覺得他們是蠻夷,他們的爵位比較低,屬於子爵國。這些諸侯君主,不管爵位高低,都不是官員,而是貴族、國君;相對的,公、卿、大夫、士這個體係評價的是官員的等級。比如輔佐周成王的周公旦(姬旦),就是這個體係裡的“公”,是周朝中央政府的官員,而在五等爵位體係裡他是侯爵,封在魯國;地方諸侯國的官員就是“卿”這個級彆的,大國比如晉國,有六卿,小國比如魯國,有三卿,等等;往下的大夫和士,也是諸侯國的官員序列,也可能是卿下麵的臣屬。當時的情況還比較原始,爵位沒有發展成熟,有時候官和爵並沒有分家,因此在施行分封製的時候,才產生了這樣兩套係統平行的混亂。
春秋戰國這些諸侯國,其爵位的尊卑和後來的強弱並不一定相關,比如到最後統一全國的秦國,最初就是個伯爵國;春秋時期首先崛起的鄭國,不過也是個伯爵國;虞國和虢國這兩個尊貴的公爵國,被侯爵的晉國一勺燴(唇亡齒寒、假途伐虢的故事);另一個公爵國宋國還算不錯,撐到了戰國中後期,但也沒撐到之後。並且,戰國的時候發生了像五國相王這樣的僭越之事,諸侯們之間的爵位從名存實亡到真的亡了。因此,後來人們評價春秋戰國的國家“大小”的時候,很多時候參照的不是周朝的爵位,而是實力,像秦國、楚國、晉國、鄭國這些表現出色的諸侯國,即便開局的爵位不高,後世仍稱為大國;那些公爵國,比如虞國、虢國、戴國這樣的醬油角色,甚至像權國、原國、甘國、尹國等等這種連露臉機會都沒有的公爵國,哪怕最初的爵位再高,許多時候也沒被當作大國了。而這裡的大中小,就奠定了後來隋朝以後的爵位封號(隋、唐、宋、元、明)的基礎。
戰國的時候,秦國搞了商鞅變法,把爵位跟軍功掛鉤,於是就出現了軍功爵的萌芽,到秦朝發展成二十等爵製度。二十等爵的名字是規定好的,一等公士、二等上造、三等簪嫋,一直到十九等關內侯、二十等徹侯(具體的可以自行百度),因此這時候不存在封號含義的問題。以前,爵位是給貴族的,秦國這麼一搞,平民就有機會拿到爵位了;並且,爵位的用處很多,不僅是身份和待遇問題,還和地產、勞役等關聯,甚至可以用來抵罪。正因如此,秦軍殺敵奮勇,戰鬥力超強,為後來秦國的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漢朝最初繼承了二十等爵製度,但也有了一些創新:在漢朝,第一等到第十九等爵,在授予的時候,嚴格說不應該叫封,而是叫賜,隻有到了最高的第二十等徹侯,才能叫封,這才標誌著被授予的人正式進入了“封爵”體係。而漢朝的“封爵”體係,在列候之上,還有王爵。漢朝初年,劉邦封過異姓王,比如楚王韓信、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等,但後來又被他自己給抹掉了,從此,王爵隻能封給和皇帝同姓的宗室成員。漢朝的時候,王爵就一個等級,所以理論上也不存在封號含義的問題,封你到哪裡,你就是哪裡的王。
比如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裡,造反的有楚國、吳國、趙國,也有淄川國、濟南國、膠西國、膠東國,它們的王沒啥本質上的區彆,都是一方諸侯。這些王的所轄範圍,都是漢朝郡國並行製度裡的“國”。初期,王國下屬有數個郡,但七國之亂之後,多餘的郡被朝廷收回,每個王國隻有一個郡,因此這裡的國在行政上相當於一個郡,可以自己設立官員,自己收稅。但事實上,由於漢朝的王爵是真要去管理各諸侯國,封到好的地方或富的地方,當然是更好的,你被封到河南、山東這些發達的地區,比如齊王、梁王和趙王,就肯定比被封到靠近匈奴的偏遠地區,比如代王、燕王,要強得多。總之,漢朝王爵被封的國家地理位置越好、經濟越好、或者包含的戶邑數越多、管的縣越多,那自然是越好的。
在西漢後期以及東漢,軍功爵因為門檻把關不嚴,被用濫了,變得不再值錢,所以逐漸就被廢棄了;與此同時,封爵體係更加嚴格化,分為同姓和異姓,同姓可以封王,叫“諸侯王”;諸侯王的兒子可以封侯,叫“諸侯”;異姓最多隻能封侯爵,而且不叫諸侯,叫列候(就是以前的徹侯,但漢武帝叫劉徹,為了避諱,改叫列候)。到了東漢,封爵體係又進行了更新,諸侯王改稱郡王(這個其實很好理解,漢朝施行郡國並行製,在七國之亂以後,諸侯王所轄區域,在行政上相當於一個郡),這也是郡王這個名稱的來曆,但此時的郡王是頭等的爵位,和後來人們所謂的“二字王”郡王不是一回事;列侯細分為縣侯、鄉侯、亭侯。比如張飛當過西鄉侯、關羽是漢壽亭侯,可見張飛其實比關羽的爵位稍高。這時候的侯爵,就有封號的講究了,原則當然也是和王爵類似的,在同一級彆內,封號對應的地方越富越好。
魏晉時期人們普遍比較奔放,流行複古,爵位也一樣,周朝那一套五等爵位被重新請了出來,加上漢朝的四等封爵,於是就出現了曹魏的九等爵製度。比較有意思的是,五等爵位是被插入到王爵和列候之間的,因此在曹魏,侯爵和縣侯,其實差彆挺大的,中間隔了伯、子、男三級。晉朝的時候,在曹魏的基礎上又做了發展,開始有皇族和外族分流的意思,如果是分封給皇族,則該怎麼封就怎麼封;如果是給外人,那就要在封號裡加上“開國”兩個字。同時,公爵被分為郡公和縣公,後麵還加上了關內侯和關外侯,所以晉朝的爵位一共有十八等,十分複雜。這時候的封號以郡縣名為主,具體封號規則和好壞,和漢朝的列候一樣,地方越富裕,封號就越好。
南北朝的時候,南朝基本繼承了晉朝,而北朝的北齊則廢除了列候(縣侯、鄉侯、亭侯),剩下六等爵位,也就是王、公、侯、伯、子、男;北周在此基礎上,根據古代的周禮細分,於是有了親王、郡王、縣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鄉男,共十一個等級;隋朝和唐朝繼承北朝的係統,並做了一些優化調整,取消了縣王和鄉男,為後來唐、宋、元、明時期的爵位序列奠定了基礎。
遼朝和宋朝的爵位和唐朝大致一樣,但是宋朝王爵和公爵分得更細一些,包括親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一共十二級。金朝和元朝也有一些細微的調整,但總體來說變化不大。爵位到了明朝,宗室和外族的爵位係統實現了分流。親王和郡王還是隻給宗室,並出現了諸如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等新的爵位,封給宗室貴胄。它們的名字其實是借用的勳官的名字(這是另一套係統,下麵會簡單提一下)。公、侯、伯的爵位被保留封給外姓,但是子爵和男爵被廢除。具體的封號選擇的規則,和隋、唐、宋、元是一樣的。
題主的問題,在時間上最相關的,就是隋朝到明朝這一長段曆史區間。唐朝的爵位比較有代表性,我們可以詳細說一下,來談封號的選擇。
唐朝正式爵位的等級分為九等:
親王:正一品,食邑萬戶。
郡王:從一品,食邑五千戶。
國公:從一品,食邑三千戶。
郡公:正二品,食邑二千戶。
縣公:從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戶。
縣侯:從三品,食邑一千戶。
縣伯:正四品上,食邑七百戶。
縣子:正五品上,食邑五百戶。
縣男:從五品上,食邑三百戶。
親王、郡王都是王爵,原則上隻給宗室成員,彆的爵位大家都可能得到。食邑在這裡比較有意思。如果在封爵位的時候,有“食實封”這麼幾個字,那麼這個人就能得到相應封戶的租調稅收。然而一般情況下這是沒有的,因此這些食邑隻是虛的,並不能給這個人帶來什麼實惠。爵位名稱的來曆比較多樣。例如王爵,大家一般比較關注單字王和二字王的差彆。這個差彆在隋唐以後體現得比較凸出。
先說親王,親王一般是以州的地名或東周列國的國名來封授。因為州或東周列國的名字一般就隻有一個字,所以親王的封號一般隻有一個字,民間俗稱一字王或單字王。戲曲小說裡所謂的“一字並肩王”,估計就是這麼來的。比如,題主說的朱元璋的這幾個兒子:燕王、趙王、楚昭王、齊恭王,實際上都是親王,而且是地位不錯的親王,因為燕國、趙國、楚國和齊國都是戰國七雄,是很好的封號。有人說不對,單字王是親王,而楚昭王、齊恭王是兩個字呀,難道不是郡王麼?不是,因為“昭”和“恭”在這裡不是爵位封號的一部分,而是他們死後,後人給他們上的諡號,相當於齊桓公的“桓”以及漢武帝的“武”。再比如說,唐朝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追封李建成為息王,同時給了個還不錯的諡號“隱”,因此後人稱李建成為息隱王。後來李世民把“太子”之位還給了李建成,因此李建成也叫做隱太子。電視劇《貞觀長歌》裡魏征一出場就說隱太子怎樣怎樣,這是不科學的。同理,李元吉被追封為海陵王,後來追升為巢王,諡號是個惡諡叫做“剌”,因此後人就叫他巢剌王。還有他們那個傳說中會掄錘子(僅限傳說中)的老三李玄霸,死後追封為衛王,諡號叫“懷”,因此也叫衛懷王。實際上這裡的息隱王、衛懷王和巢剌王也都是親王。
然後至於名稱的選擇,一般來說除了太子之外的其它嫡子,或者皇帝非常喜愛的庶子,會被封為大國的王,例如秦王、趙王、齊王、楚王、晉王、魏王、鄭王等等。皇帝的兄弟以及地位較高的嬪妃的兒子,會被封為中等國的王,例如越王、吳王、蜀王、代王、衛王、岐王、魯王、宋王、梁王等等。其他的庶子的封號就不那麼好了,都是些小國的王,例如霍王、密王、滕王、荊王、涼王、鄂王、徐王、蔡王等等。
郡王是以郡縣的地名來封授,而郡縣的名稱是兩個字的居多,因此民間俗稱它們為二字王,例如常山郡王、零陵郡王、琅琊郡王、中山郡王、北平郡王、河間郡王、江夏郡王等等。他們也可以簡稱為例如常山王、零陵王、琅琊王、中山王、北平王、河間王、江夏王等等。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對於一些功勞非常高的宗室成員,或者一些歸降過來的義軍首領或少數民族領袖,中央王朝有時候會給一些非常好的郡王封號,來拉攏人心。例如唐初的趙郡王李孝恭和燕郡王李藝(其實就是羅藝,賜姓李),他們的簡稱就是趙王和燕王,看起來和親王一樣,實際上他們是郡王。
國公這一級的封號來曆就多了,至少有三種:第一種就是和上麵一樣,按照這個人的功勞和威望來選擇封地,例如功勞很高的可以封為魏國公、趙國公、楚國公等等,功勞較高的可以封越國公、代國公、魯國公等等。
第二種可以是受封者的老家,比如你是山東人就封你作魯國公,你是河東人就封你作晉國公,你是南方人就封你作越國公或楚國公,你是河北人就封你作趙國公,等等。
第三種是取美稱,一般人沒這個待遇,隻有功勞極高的人才能得到這種封號,特彆是集中在唐朝和清朝,例如唐朝的衛國公李靖(所以世稱李衛公,有兵書《李衛公問對》)、英國公李勣(就是徐世勣,字懋功)、宿國公程咬金(後改為盧國公)、翼國公秦叔寶(後改為胡國公)、褒國公段誌玄、勳國公殷開山等等。郡公以下的封號。大多數都是以縣的名字來封授的,當然縣之間也有差彆,像比較富饒的縣一般給了比較重要的人。
一般來說,爵位是和軍功掛鉤的,因此曆代開國的時候,文武功臣都可能拿到國公的爵位,往後再拿國公,在正常情況下就很難了(尤其是文官),比如前麵提到的唐初這些開國功臣,上了淩煙閣的24人裡,除了宗室李孝恭(郡王)和純文人虞世南(縣公)以外,彆的都是國公;沒上淩煙閣的開國功臣,像於誌寧、陳叔達、宇文士及一類的文官,因為有開創之功,也都封為了國公;但那些沒趕上開國的人,再有本事也不行,像岑文本隻是個子爵,歐陽詢和閻立本都是男爵,許敬宗本來也就是個男爵,因為幫武則天除掉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才好歹混了個郡公;哪怕是薛仁貴、程名振、梁建方這樣的在邊關屢立戰功的猛將,最後也隻是郡公。這些人,能力一個個都很出色,但想當國公,那真是太難了。再比如明朝開國的時候,朱元璋封了一大堆公爵,像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鄂國公常遇春、信國公湯和、潁國公傅友德、宋國公馮勝等(雖然後來朱元璋自己又處死了其中的很多);但到了後來,哪怕是文武全才王陽明,在世的時候隻封到伯爵,去世後才追封個侯爵。清朝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到頭來都是侯爵而已,曾國藩的“曾文正公”是人們對他的尊稱;像張之洞和林則徐這樣的重臣,連個侯爵也沒得到。沒趕上開國還想封到國公這種級彆的爵位,就得趁著大的變故,立下類似郭子儀那樣“手提兩京還天子”的絕世奇功才有可能了(郭子儀甚至被封為了郡王),比如兩宋之交有保駕南遷、延續國祚之功的中興四將,除了提前冤死的嶽飛以外,另外三人在世的時候都獲得了極高的爵位,劉光世是國公,韓世忠和張俊是郡王,後來主張北伐的宋孝宗把四個人都追封為親王。同時期的其他名將比如楊沂中、劉錡、吳玠、吳璘等也都被追封為王。當然,像唐末藩鎮那種不正常情況就另當彆論了。
另外,南北朝的北周還發展出另一套“勳官”係統,和“爵位”係統平行,都是彰顯榮譽的,包括柱國、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護軍、都尉等等,一共十一級,本來是北朝府兵的軍銜名號,但後來虛名化,成為了象征榮譽的虛銜,後來這套製度一直傳到明朝,中間修修改改,名稱變了不少,但總體來說性質變化不大。勳官製度和爵位製度以及唐代形成的散官製度有一點相似之處,但都互相不同,不要和爵位搞混了。與爵位不同的是,勳官製度雖然出自府兵製,但不一定要和軍功掛鉤,文武百官都有機會得到,甚至到了明朝,還出現了單獨的文勳官序列。
清朝的製度和前麵的朝代們相比差彆比較大,同樣是宗室和外族分流的,但比較有滿族的特色。清朝宗室的爵位有:和碩親王、世子、郡王、長子、貝勒、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一共十二等,俗稱“宗室世爵”;對於外族,爵位有: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一共九等,俗稱“民世爵”,其中後四級是直接來自明朝的勳官序列;而勳官序列本身在清朝被廢棄了。這裡麵的鎮國、輔國和奉國都是固定的,並不是國名,這和隋唐的國公封號不一樣。而所謂的“不入八分”,簡單說就是不享受某些優待的意思,與“奉恩”(即“入八分”,享受某些優待)對應。清朝的具體封號也比較特彆,在封王爵、公爵的時候,多取美稱而淡化國名,比如恭、怡、端、奕、忠、莊、勇、瑞等等,其中公爵在清前期沒有名隻有爵位,比如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後來少數有了名字,也是取美稱。侯爵也一樣,比如曾國藩是一等毅勇侯,就是等級加美稱。
既然前幾位說的是明代,就說一下宋代的,宋代國公分為三等,大國,次國,小國,它們的名字來源於春秋戰國的封建國家。大國國公比如說魏國公,魯國公這樣的,次國國公比如說衛國公,鄭國公這樣的,小國國公比如說舒國公,溫國公這樣的。當然還有更尊貴的兩國國公,高宗皇帝曾經就想任秦檜為秦,魏兩國公。當然還有一些是不會封給臣子的,比如說趙國公(國姓不封),宋國公(國名不封),梁國公(國都不封)還有一些就是皇帝之前任過親王的郡國不封。當然,如果還想要深入了解這些的話,推薦看一下《玉海》卷十八裡的郡國,這是景佑三年章得象上疏確定,再經後世發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