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五章天下苦帝暮久矣!(1 / 1)

第六百五十五章天下苦帝暮久矣

放眼諸夏天朝,熙國朝貢的最多,且嚴格按照井田製九取其一納貢,任誰也沒法指摘,這一次波及整個諸夏天朝的大動亂,唯獨熙國能夠置身事外。

熙國有驚無險,渡過此次危機,然而天子、天朝與四方諸侯之間的明爭暗鬥並沒有結束。

沒過幾天,新消息又傳回熙國。

天子派出巡視天下、厘定田產的青鳥使遇到了地方諸侯的助力,許多田產諸侯們拒不承認。

一開始是否定其為耕田,拒絕繳納田稅。

在青鳥使尋出證據,證明其為耕田,曾經耕種過糧食後,諸侯們便稱:“私自開墾耕田是百姓,與我無關!

天子使者:“那便向百姓收稅!”

諸侯:“今年租稅收過了,若是平白無故增添賦稅,恐怕會激其民怨,有違天子仁德之賢明!”

天子使者:“......”

類似的爭鋒一次有一次發生,天子帝暮厘定天下田產,按畝征稅的【初畝稅】進行的頗為艱難。

各方諸侯對於青鳥使如此嚴苛地厘定田產頗為抵觸。

私田自古以來便有,數百年的傳統,隻是如今鐵器橫行天下,將這個問題堂而皇之暴露出來。

若是真讓天子厘定天下田產,不僅這些年新開墾的田產需要繳納【初畝稅】,以往數十年乃至上百年年間開墾的土地也得暴露,這誰受得了。

許多一開始積極配合天朝的諸侯也不乾了,他們原本打算交出一些利益應付天子,可是奈何天子胃口太大,他們舍不得。

於是乎,明麵上各方諸侯對【初畝稅】沒有意見,可是暗地裡各顯神通,以各種方式抵觸青鳥使厘定耕田。

問起來,那就是苛政傷民,天子宅心仁厚,怎麼忍心抽重稅讓黎民百姓餓肚子?

在接下來半個月裡,日行千裡,手段了得的青鳥使以及一眾天子使者連中土諸國的田產都沒能厘定清楚,進度出奇的緩慢。

天子帝暮大怒,於是乎殺雞儆猴,對抵觸厘定田產最激烈的關國、馬國施行了製裁,一道聖旨,兩位國君人頭落地,舉族流放八千裡。

接下來,帝暮扶持兩國實力雄厚的士族接管兩國。

新上任的諸侯對於天子帝暮自然言聽計從,很快,【初畝稅】在兩國一路暢通,再無任何人敢指手畫腳。

帝暮本想著敲山震虎,借“懲處兩國”餘威震懾天下諸侯,以便青鳥使巡視天下,厘定田產,然而事與願違。

天下諸侯見天子帝暮玩真的,毫不留情,各方諸侯也不乾了,非議的浪潮一潮高過一浪。

“天子當行仁政,無為而治,橫征暴斂,百姓受難,此非仁君所為!”

“帝暮行事太過霸道,無視百姓疾苦。”

“帝暮比起聖君帝熙差遠了,就連當年的帝宣都比不得!”

......

非議天子帝暮的聲音響徹天朝八百諸侯國,一時間,風起雲湧,頗為熱鬨。

熙國雖然行的端做得正,沒有少天子一分朝貢,可是這時候熙國也沒有置身事外,作為一方諸侯,屁股得要坐鎮。

麵對天下諸侯聲討、抗議天子帝暮,熙國附議,舉起雙手為天下諸侯搖旗呐喊,規勸天子“無為而治”,莫讓本就處在水深火熱中的天下黎民百姓受苦。

天子帝暮對於上各方諸侯自然占據主動,沒有哪位諸侯敢得罪權柄通天的天下共主,然而帝暮也不能為所欲為。

天子分封四方諸侯,四方諸侯以天子之名,教化四方,傳播天子威名,兩者上下分工,分治天下。

故而形成天子管轄四方諸侯,天下諸侯管轄黎民百姓,掌控民意的格局。

天下諸侯反製天子的手段便是民心。

天子至高無上的權柄來源於民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是天下百姓對天子怨聲載道,天子就會失去天命。

沒有天子天命,帝暮就沒有了天下第一神器【軒轅神劍】,沒有了天子雲師【九大精銳之師】,沒有了敕封管轄天下鬼神的權柄。

屆時,他就是隻是一位神力強大一點的神靈,沒有了鎮壓四海八荒的偉力。

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是姚雲父王姚宣,當年的帝子,後來的天子帝宣。

天下諸侯棄宣而朝暮。

姚宣當年爭帝失敗的原因不在於個人修為,治理天下的能力,而是天下諸侯不願見到帝熙、帝宣父子二人接連執掌諸夏,唯恐“公天下”變成有熙氏的“私天下”!

天下諸侯反對帝宣,於是乎,各路諸侯在本國不是替天子宣揚仁德之名,而是惡意詆毀編排帝宣,這使得帝宣失去了天命,帝位不保!

這就是當年帝宣被趕下天子之位的主因!

正所謂風水輪流轉,當年帝暮借天下大勢得了天命,如今,又遭了天命反噬,天下諸侯抗議、聲討,一因一果,著實令人唏噓。

尤其是熙國的三位老人、二長老巫通、禿頭龍、龍二爺,見到天朝各地聲討天子帝暮聲浪此起彼伏,三個老家夥那叫一個樂,一個個就像是老小孩似的。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見帝暮遭到天下諸侯抵製,三老那叫一個揚眉吐氣,樂不可支,整天催促姚雲站出來發聲,加大力度,斥責天子帝暮無道。

對於三位熙國元老的建議,姚雲欣然應允。

雖說天子帝暮征收【初畝稅】是為了天朝大局考慮,同時熙國又無需心虛,擔心天子厘定田產,這時候理應置身事外,不過姚雲是一方諸侯,自然要做諸侯該做的事,要與天下諸侯站在一邊。

於是乎,熙國也跟著天下諸侯連發了幾道奏書,抗議天子行事太過粗暴,無視民間疾苦,行無道之事!

天下諸侯原本對熙國頗有意見,大家納貢都那麼少,唯獨你熙國朝貢那麼多,兩相對比,你這不是拆台嘛。

這種埋怨不在少數,不在當看到熙國也加入到聲討天子的隊伍中後,天下諸侯對熙國埋怨這才少了不少,多了幾分理解——熙國也不容易,如履薄冰,若不是逼不得已,誰願意將錢糧拱手送入.

一時間,天下諸侯苦暮久矣,同仇敵愾,聲討帝暮。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