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源賴州離去,轉眼已經過去兩個時辰。
天色漸晚,華燈初上。
如花端坐李府正東方的一座高聳鐘樓上,從這裡可以俯視整座李府,一旦哪裡出現險情,他便可以第一時間衝過去救援。
安然危坐於巨大的金鐘之下,四周呼嘯的晚風吹得他僧袍呼呼作響,如花緩緩閉目,感受晚風拂過僧袍,拂過身軀,拂過筋肉,拂過心靈……從外到內,一片寧靜。
如花向來不是一個願意禪坐下來、照見內心禪機的修行者,孟源筠曾經取笑,說他這輩子都無法做到照見五蘊皆空,感受不到內心的寧靜,也許在武學上大有作為,但在佛法上,卻成不了大德行的高僧。
但葉子卻常說,如花也許真的成不了大德行的高僧,但卻未必不能成為一名覺悟的高僧。
如花不懂,當年師尊曾經說過,人無法一蹴而就地立地成佛,必須一心向善,勤勤拂拭,保持一顆真心的無上真性。
什麼導人向善、弘揚佛法,如花完全做不到,至於一遍一遍地打坐參禪,念誦佛經,又萬萬堅持不下來,時間一長,就連他自己也覺得自己與佛無緣。而佛法上的停滯,也終於開始影響武學上的進步。
已經有兩年時間了,如花的境界都不曾再進一步,歸虛鏡第三重天,已經是他憑借自己超凡的身體條件能夠達到的武學極限,如果想要再往上走一步,心境上若無頓悟,將就此停滯不前。
如花為此一直焦慮不安,脾氣也變得更加暴躁,尤其最近一段時間,敵方針對他們的高手越來越厲害,自己卻因為無能,為不能幫上眾人的忙而內疚,情緒日漸低落,但在低落中,整個人變得萎靡不振,於是克忠於佛法,念誦佛經,卻難得地找到了寧靜。
此心一發,如花卻意外發現自己久久未曾進步的境界,出現了一絲鬆動。
“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如花撚著佛珠,念到這句時內心不由得一顫,“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
一直以來,自己所求的都是如何能夠放手廝殺,求個痛快,但此番內疚,卻是由利他而來,小處看,除一惡,可助兄弟,從大處講,除一惡,可救萬人。
小緣覺寺秉承的是小乘佛教,求的是自我修行,可證羅漢果,而大乘佛教則多了一顆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發得菩提心,再行菩薩道,得證菩薩果,佛果。
如花一直以來,難以自我修行,卻也不懂得求道、化生,如今為了幫助兄弟,心境竟然產生了利他心,看似可笑,但卻由此令其頓悟,由小善覺悟到了大善,也就是菩提心,突然明白了自己所追求的殺道,也是佛道。
殺人為惡,殺惡為善!
“佛曰,我(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