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正淵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是“舌戰群儒”,也不是據理力爭,而是分析利弊,他沒有直接告訴這些人該怎麼做,卻引導著他們該這樣做。
在這個過程中,他能把人性利用到極致,把每個人的私心和想要追尋的安逸發揮到最大。
董正想拚,而今三王鬥爭嚴重,又怕把軍隊拚光失去勢力。
方屆助攻和稀泥,溫旭態度也沒有原來那般堅定,沒有錢糧支撐,他們的軍隊也維持不住。
溫旭心知攘外必先安內,南朝沒有一個統一的聲音將永遠不能成事。
南朝還有機會,那就是元武帝離京之後,朝中沒有主事,必成亂勢……
這就是溫旭的想法。
很顯然他被陸正淵帶偏了。
至於其他人,除了吵來吵去什麼都做不成……
就這樣,經過整整一天的議論,最終決定補齊稅額。
花錢消災!
記住網址
陸正淵給所有人都畫了一個大餅,待元武帝離京之時,就是南朝雄壯之時。
當然,這也離不開方屆的推波助瀾。
這錢要從哪出?
抄家所得都要吐出來,而且還有些不足。
陸正淵提出個法子,南朝官吏進行義捐。
他先帶頭捐了三十兩,這是他全部積蓄。
陸正淵沒有貪墨,坦坦蕩蕩。
隨後方屆跟著義捐,都到了這個份上,溫旭也跟著捐出,最不情願的是董正……這可是他抄家所得,結果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錢還不夠,劉棟又帶人去尋了幾個臨安城的富商,又是搞的雞飛狗跳才把錢湊齊。
第三天,陸正淵又跑了一趟把錢送出。
“不得欺壓百姓,若有此舉,朝廷大軍必來清剿。”
警告之後,大寧水師向北而去,他們要儘快趕往上京城。
自此,此事終結。
南朝上下都鬆了口氣,至少朝廷說話算話,收到稅後絕不多留。
臨安城城門重開。
南朝上繳秋稅之事如風一般迅速席卷,聲名儘失,威望全無。
危機解除,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擺在麵前……沒錢了!
舉義造反至今有四個月,他們隻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籌錢籌糧,最終結果是一場空。
南朝要發俸祿,治下也需要維持,才能維護統治,更是有兩萬鎮南軍和南朝軍要養。
沒有錢糧什麼事都乾不成。
籌錢籌糧又成了頭等大事,就在一場廷議中,臨賢王溫旭發難,直言在抄家過程中,鎮南王董正貪墨過多,卻在需要時拒不上繳。
他拿出實實在在的證據,就擺在眾人麵前,使得董正極其難堪。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