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關寧又進行了細致的講解,主要是具體的實施過程。

畢竟計劃的再完善,最終都要落到實處。

最關鍵的就是在這個過程的監管,朝廷完全放權給了地方,尤其是取仕可以自主決定,這就很容易出現賣官鬻爵,徇私舞弊等情況。

所以必須要嚴格監管,杜絕此類事情發生。

關寧也做出了強烈警告,若有發現,絕不姑息!

這是朝以來第一次恩科,必須要開一個好頭,為後續的變革打好基礎。

這場會議連續進行了幾個時辰,關寧講得口乾舌燥。

臨結束時,每位官員都分發到一本小冊,上麵有關於式科舉的詳細說明。

這讓官員們感慨,陛下想的實在周到。

“諸位,接下來我們朝的第一次恩科,也就是國考,就要開始了!”

關寧沉聲道:“待回去以後就要加緊籌辦,希望大家能夠儘職儘責,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為我朝選用人才!”

一秒記住.26ks

“願大寧昌盛!”

到結束時,關寧說了最後一句話。

這些州牧們明天就會離開,回到各自所屬,全力籌備恩科。

這件事並不容易。

因為是全的。

這些主官回去後,還要在本地作出安排。

當然,關寧也會派人過去安排指導,以保證正常進行。

他給了三個月籌備。

但並不一定局限在這時限內。

因為是各州自主取仕,不一定非要同時進行。

關寧考慮周詳。

在這個時代,並不能做到時效保持一致,若用相同的考卷,利用時間差,就有機會作弊。

所以各州都采用單獨的考卷。

同類型同難度,不同的題。

往年涉及到地方考試,都會由本地出題。

但這次要進行改革,關寧必須要牽頭,否則沒人知道他的想法。

不過他早有準備。

已經從國學中選拔出大批接受過學的人進行出題。

關寧也全程參與進去。

這對於一個穿越者來說並不難。

去除繁文桁墨,側重實際。

關寧也並沒有將這個時代的詩禮儀徹底排除出去,隻是比重不同,考察方向不同。

他更注重的是考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同一個題目,換一種問法,可能結果就完全不同。

關寧找來不少文學大儒參與進來,組成一個龐大的出題團隊。

當他出了第一份,定立了標準以後,就已經讓他們明白關寧的用意。

關寧也給了地方出題的權利。

他們可依據地方實情,出一個策論題。

策論是古代科考的精髓及核心所在,憑借一篇精彩策論被直接錄取的例子很多,關寧自然不會取締。

在他的安排下,這個龐大的機構在快速運轉,為朝第一次恩科而做準備。

雖然已改為了國考。

但人們顯然還不適應這個稱呼,依舊稱之為恩科。

是的!

這確實是恩科!

前所未有的恩科!

朝廷還未正式公布,但民間對於此事的議論始終不減,並越演越烈!

各州主官已經離京,顯然他們已經得到授意,恩科就要開始了。

已有小道消息傳出。

&n-->>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