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時空的貞觀初年。
李淵、李世民父子難得聚在一起,連同長孫皇後以及入宮赴宴的重臣,原本大家正美滋滋欣賞著頡利可汗的歌舞表演呢,今日份的盤點就開始了,而這一次被盤點的對象居然正是李世民惦記多時的唐玄宗。
隨著盤點的進行,所有人的好心情蕩然無存,李淵、李世民父子更是隻恨不能將那唐玄宗好好就出來教訓一頓。直到他們看到郭子儀、李光弼大殺四方,顏真卿召集唐軍奮起反抗收複失地,剛剛掀起浪花的安史之亂頃刻就要被平定,這對父子陰沉的快要滴出水的臉上總算露出了笑模樣。
但這笑容剛剛綻放,就如曇花一現般凋零了。李淵端起來的酒杯都是“砰”地一聲摔到了地上:"這個哥舒翰,搞甚麼名堂!"
"——叛軍都被逼得隻能退守範陽,眼看就要被撲滅了,他竟然丟了潼關?!"
李淵打仗不行,但指點江山還是沒問題的,豈能看不出潼關對大唐有多重要,兒潼關失守又會對戰局帶來何等的影響?
看著水鏡中伏地乞降的哥舒翰,他氣得口不擇言: "無能無恥之徒,早該殺了他!"
李世民同樣氣得不輕,但他的怒火主要是衝著唐玄宗李隆基和安祿山這兩個罪魁禍首,還不至於像李淵這樣習慣性甩鍋。
李淵先他一步發了火,反倒讓他冷靜下來,這時便沉著開口:“阿耶莫要氣壞身體,這哥舒翰即是百戰老將,想必功勳顯著,為大唐出生入死多年,讓他帶病上陣,又逼他出潼關決戰,本就是為難了他,真要算起來,最該怪的是李隆基。"
說到最後三個字,李世民的聲音明顯變冷,他望向水鏡的眼神透出濃濃的殺意。
“若非他昏聵無能、識人不明,貪圖享受、敗壞社稷,豈有安祿山之叛?放任安祿山做大在先,斬封常清、高仙芝這等忠臣在後,又害得老將帶病出征、晚節不保,不知多少百姓因而卷入戰火、家破人亡,天子李隆基難辭其咎,罪無可恕!"
"陛下所言甚是。"這是魏征第一次如此讚同李世民的話,第一個站出來響應。"唐玄宗李隆基無德無恥,不配為君!"
看了這唐玄宗李隆基的種種行事,魏征簡直大開眼界,突然覺得自家陛下無論能力還是品行都無可
挑剔,自己從前反倒是過於苛刻了。倘若坐在皇位上的是那李隆基,隻怕他要諫言的錯處數都數不清。
像是現在,他站出來支持李世民後,就果斷對李隆基開炮了,一連串的貶損之詞源源不斷湧出,直將之比作桀紂在世。
“……”原本滿心憤怒的大唐君臣都不知不覺放下了筷子和酒杯,呆呆地望著宛如機關槍一般對李隆基不斷掃射的魏征,難以想象他竟然能說出這麼多罵人不帶臟字、卻陰損刻薄到極點的話。這要是記在史書上,能讓李隆基遺臭萬年——不,已經遺臭萬年了。無論是仙人所透露的天機,還是今日史官之筆,都不可能放過李隆基。
"怪道都說文人一張嘴,殺人不見血。”唐太宗李世民心有餘悸地搖搖頭,語氣慶幸: “今日才知你往日是對朕留了情。"
見狀,方才對李隆基大噴一頓的魏征卻是一改口風,拍了記馬屁:“該慶幸的是臣。若是生在玄宗時,這張嘴便害臣送了命。幸而得逢陛下,不計較臣直言不諱、進言犯上,這張嘴方有發揮的餘地。"
簡簡單單一句話,卻讓李世民心情大好。
……他倒不是那等愛聽人拍馬屁的皇帝。
……主要是這拍馬屁的人身份不一般啊!這可是一向又臭又硬的魏征誒!他拍出來的馬屁和一般人的馬屁能相提並論嗎?
然而,眼角餘光瞥見水鏡中播放的最新畫麵,李世民剛剛好轉的心情一瞬間急轉之下。聽到耳邊傳來的聲音,他甚至感覺自己急需幾顆救心丸——
【安祿山意氣風發,揮師直指長安!】
【情況急轉直下,形勢天翻地覆,身處長安的唐玄宗李隆基又要如何應對呢?】【——他帶著一家老小提桶跑路了!】細雨霏霏,淡淡水霧籠罩著清晨的長安。
這座漢唐帝都在漾漾雨霧中如此壯麗,巍峨華美的宮闕、輝煌燦爛的廟觀,曾經萬國來朝的輝煌還在昨日,令人不勝向往。
而今日的帝都長安卻是如此的狼狽。
屬於帝王的華蓋一大早就匆匆出了城門,大唐天子李隆基帶著宰相楊國忠、韋見素、內侍高力士及太子、親王、妃嬪、皇孫等一乾親近之人棄都而逃。全然不顧被他拋在長安城中的百姓是如何惶恐難安。
這一日,整座長安城都亂了套。
/>有人匆匆追隨帝王車駕而去,有人在路上奔走相告,驚惶萬分,有人藏起米糧、緊閉大門不敢妄動,無數被拋棄的百姓直到帝王的車駕消失都難以麵對這個事實。
而水鏡之外的大唐君臣也難以麵對這個事實,唐太宗李世民一口氣差點沒緩過來。
——這可是長安啊!是大唐的帝都!它曾經是這個文明世界唯一的燈塔,是天下萬邦所向往的璀璨明珠,是大唐的驕傲。
——大唐天子卻棄都而逃,親手拋棄了長安百姓,也親手碾碎了大唐王朝的驕傲!偏偏此時此刻,鏡中人還火上澆油。
【——此情此景,是否似曾相識?】
【當初黃巢攻入長安,唐僖宗就是這般跑路的。相比於被太監裹挾著跑路的子孫,唐玄宗李隆基好歹還算得上從容,果然不愧是開啟大唐“天子九遷”的榜樣嗎?】
【6月9日,哥舒翰被俘,潼關失守;6月12日,唐玄宗下詔親征,將幸蜀地;6月13日淩晨,唐玄宗一行人離開長安,辰時(上午7~9點)就到了鹹陽望賢驛,此時意中官吏早已逃散,連口吃的都
沒有。】
"朕該誇他一句夠果斷,跑得夠快嗎?"
看完唐玄宗李隆基這跑路時間表,唐太宗李世民氣急反笑。
潼關失守不過三日就做出了跑路的決定,甚至很可能三日不到就做出決定,隻是三日過後才安排好一切下詔書而已,而詔書一下就立刻執行,相當於用短短幾天時間就安排好了出逃的計劃,可見著唐玄宗李隆基也不是完全沒能力的,但他為什麼就不能把這份心思用在如何反擊上呢?
倘若說擔心長安離潼關太近無法守住而暫時撤退,隨後謀劃反擊,都還勉強說得過去。但李隆基的目的卻是入蜀——蜀地那是什麼地方,從古至今認定的易守難攻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