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蘭帶著方遠,在齊王府外沒日沒夜等候,就是為了見李元吉一麵。功夫不負有心人,總算見到了。齊王見自己有這麼大一兒子,狂喜,要認回府內。李元吉妻子提醒他,未必是他的親生骨肉。齊王大怒,道“倘若她人,我定懷疑,但方蘭不同。本王與她雖然相處時間不長,但她的性子,在了解不過。你是我的原配,怎能說出這般有失體麵之話。”
李元吉托妻子三日內接回方氏母子,王妃楊氏答應了下來。還沒等方蘭母子進府,一場宮中政變,太子與齊王雙雙喪命,齊王府家眷也紛紛成為階下囚。
方蘭母子在府外看著,楊氏及其他孩童被帶走。楊氏遠處看到方蘭,衝她搖搖頭,示意快走。方蘭得知齊王被殺,秦王繼位,而齊王的五個兒子全部入獄,不久後全部被殺無一幸免。聽到此事,方蘭不知該慶幸,還是哀悼。帶著方遠連夜出城,遠離長安是非之地。
李元吉妾室為保自己兒子,告知衙役李元吉還有一個私生子在外,此事傳到李世民耳朵。下發通緝令,沒有明說通緝原因。齊王妃得知,隻覺得好笑,告訴李世民是妾室性口雌黃,瞎說的罷了,不可當真。李世民壓根就沒有放在心上,一個鄉間小子,掀不起大風大浪,慢慢淡忘此事,知道元吉有遺孤,反而有些舒心,就任由此事,不在追究。
此事對方蘭沒有太大波瀾,隻覺得自己當年沒與他走是對的,說到底自己還是恨他的。
而這些,對年幼的方遠心中造成的落差完全接受不了,早早埋下仇恨的種子。與母親過回原本的日子,方蘭讓方遠讀書,自己自幼學醫,在藥房打工支持家中生計。
貞觀二年,關內地區大旱,饑荒嚴重。方蘭母子原本就沒有田地,成為難民。一大戶人家看上方蘭,要納為她妾,自己妻子早逝,想娶方蘭續弦。方蘭原本不願意,但對方答應,會對方遠如自己的孩子一般,供他讀書。方蘭看著瘦弱的方遠,如果繼續逃荒拾麥穗,恐怕隻能餓死,便答應下來。
方遠不願,知道自己母親原本應該奢侈高貴的生活,如今儘然要嫁給一個商人為妾。自己還要叫那個人爹,為了能活下去,方遠聽從了母親再三勸告,安心讀書即可,其他什麼都不要管。
一年又一年,日子就那樣過著。方遠也慢慢長大,朝廷也越發安定,隨處都可以聽到百姓讚揚當今皇帝,勤政愛民,減輕老百姓負擔,是個難得的好皇帝,能在這麼短時間內使得國泰民安,創造貞觀之治。方遠聽著,隻覺得好笑,似乎李世民當年的罪行,都不曾發生過一樣。靠陰謀奪得皇位,殺兄逼父之人,憑什麼可以受到百姓愛戴。
母親也慢慢上了年齡,卻始終沒有身孕,繼父看著,雖然漂亮依舊卻沒辦法為他傳宗接代。方遠雖然聰慧,可說到底不是自己的骨肉。
沒多久,繼父又納了一位妾室回來。沒過幾個月,便有了身孕,他高興壞了,對方蘭母子態度大不如前。方蘭並不介意,覺得應該如此。
那妾室更是囂張,完全不把方遠母親當人看,還多次數落方遠。
方遠又忍了。
又是一個冬天,天氣嚴寒,方蘭一病不起,沒能熬到春天到來,便撒手人寰。
方遠在府內為母親發喪,而此時,那妾室生了,一個男孩。那商人振奮,府內張燈結彩。方遠看著,自己的忍耐也到了極限,埋了母親打算離去,自己已經十四,完全可以自己養活自己,沒必要繼續待在府內,打包行李想要離去。
那妾室知道了,直接攔住他的去處,不許拿府內一點東西,他一野種沒那個資格。
一句野種,激起方遠多年怨恨,他還是忍了,沒有理會與她,要走。
那妾侍卻理直氣壯,叫人攔住他去處。方遠握著彎刀揮舞著,打傷不少人,沒人再去攔截。她看著反了天的方遠,自己親自上前攔截,擋口出惡言,擋在出口處。方遠看著她醜惡的嘴臉,笑了,“你自己找死,休要怪我。”方遠沒有一絲絲猶豫,揮刀斬殺了那妾侍。
鮮血濺的方遠一身,看著這些鮮血,與一旁恐懼的下人。讓方遠明白一個道理,反抗才是維護自己權利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