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蔚說的話,柳翠微是沒有不信的,但關於如何籌到這筆銀子的辦法,無論柳翠微如何追問,吳蔚卻不肯再過多透露細節了。

幾天後,吳蔚主動聯係了宜王,當天夜裡,夜色正濃時,宜王府的馬車出現在了吳宅的門外,往日巡防嚴密的街道,也不見半個巡防營的人。

馬車行了還不到一盞茶的功夫,就到了宜王府的後門,已經有宜王的貼身侍衛等在那兒了。

那人朝吳蔚拱了拱手,沉默著將吳蔚引到了宜王府內,一路暢通無阻進了一間僻靜的小院,吳蔚認出這間院子是從前東方瑞的藏身之地,想起故人,吳蔚不禁恍惚了片刻,心中升起一股淡淡的思念和感慨,也不知道東方瑞和高寧雪最近怎麼樣了,仿佛當時在扶桑並肩作戰的事情,就發生在不久前。

可現實是……那件事兒已經過去了很久,吳蔚因此差點去了半條命,如今來身體都重新養好了,她們幾個卻再也沒有見過麵了。

念及此處,吳蔚好像也能理解書中所謂的“一見如故”究竟是怎樣的心情了。

書中常寫古人“一見如故”或是引以為知己,或是納頭便拜,皆為異性兄弟。那個時候吳蔚覺得這是一種誇張的描寫手法,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如何能進展的這般快速?

直到自己也置身在書中描寫的這個時空,才漸漸明白了古人的感受,原來……

今日一彆,再見不知何年。

是真的。

在這樣一個時空,或許今日一彆,便是一輩子。

……

不如吳蔚再多想,侍衛已經敲響了書房的門,宜王的聲音傳了出來:“讓她進來。”

“是。”

侍衛推開了書房的門,抬手給吳蔚比劃了一個“請”的手勢,吳蔚道了聲謝,走進了書房,身後關門聲傳來,侍衛重新關在了書房門,並守在了書房門口。

行禮前,吳蔚的目光掃過,發現宜王也在注視著自己。

“參見殿下。”

“坐吧。”

又是一段日子不見,宜王看起來比從前滄桑了不少,許是因太後薨逝的緣故,宜王的臉上蓄起了大片的胡須,不再是從前修剪得體的乾練模樣,看起來多了幾分粗獷與野性,感官年齡也比從前長了幾歲。

想到自己這次過來的目的,吳蔚躬身,低聲道:“殿下近來辛苦了,還請多保重身體才是。”

宜王輕哼一聲,說道:“知道本王辛苦,不如早些將話說完,好讓本王多休息片刻。”

宜王知道吳蔚這次來一定是為了“籌措”糧食的事情來的,吳柳記也算是宜王手中的半個嫡係產業,雖然他從不插手米莊的經營,但當初開設吳柳記的銀子,是宜王打著高寧雪的名義暗中相助的,吳蔚也很懂規矩,吳柳記每年的分紅都按時,如數奉上,所以宜王對吳柳記的底子還是很清楚的。

形勢所迫,泰州城內的九大米莊要均攤二十萬石的軍糧,宜王知道吳柳記拿不出這份糧食。

雖然並未明說,但宜王已經替吳柳記打算好了,等到了日子,自然有人替吳柳記把相應的份額填上,隻是這段時間需要宜王親力親為的事情實在太多,像吳柳記這種小事兒,宜王就沒有派人單獨通知。

誰知吳蔚自己找上門來了,雖然心中已經篤定了吳柳記拿不出那麼多銀子來,但宜王還是想聽聽吳蔚究竟要說些什麼。

……

聞言,吳蔚訕笑一聲,抬手揉了揉鼻子,袖口裡的一遝宣紙微微發燙,吳蔚糾結了好幾天,實在是想不出彆的法子了。

戰事一旦開啟,每時每刻燃燒的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吳蔚不知道宜王的家底究竟幾何,思來想去……或許隻有她袖口裡的東西,能真正解決宜王的燃眉之急。

但吳蔚深深地覺得,自己的這個“餿主意()”於百姓而言,實在是取禍之道。

吳蔚心下一橫,說道:“殿下,吳柳記認繳的那一萬多兩銀子,實在是……拿不出來啊。⒍()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宜王眯了眯眼,盯著吳蔚看了片刻,直白地說道:“你今日過來的本意,不是為了說情吧?”

吳蔚的心“咯噔”一聲,頓時生出一股騎虎難下之感,恐怕今日這個法子自己是非獻計不可了,否則一旦宜王懷疑起自己來,還不知會發生什麼。

吳蔚點了點頭,沒說話。

宜王端起茶盞來喝了一口,不疾不徐地說道:“這二十萬石糧食,旁人不知用途,你們應該是最清楚的。當初那件事……也是你引到本王身上的,本王接了你遞過來的火盆子,難道你還要與本王存私?莫不是待價而沽?”

吳蔚起身,朝宜王端正行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