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石油部鬆遼石油勘探局宣告成立。此外,中科院的研究人員也成群結隊地北上鬆遼,將科學的觸角伸向這片荒蠻之地。至此,中國石油地質的各路將士們開始了在這塊26萬平方公裡凍土上的全麵決戰。有人戲稱這一陣勢是“三國(地質部、石油部、中科院)四方(普查、物探、勘探、科研)”時代。然而無論是哪一方,他們的口號都是共同的:三年攻下鬆遼!這是個誘人的口號。可惜我沒有聽到,母親在以後才讓我呱呱落地。但我的父輩們卻對這樣的口號充滿了激情。這種對新中國建設和社會主義未來充滿憧憬與幸福的激情,隻有在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才會有。“你們說,地質勘探工作是個什麼工作啊?”中南海,1957年5月17日晚。新中國的第二號人物,國家副主席劉少奇以難得一見的激昂,這樣高聲問肴著一屋子圍聚在他身邊的地質學院中業生。這些畢業生中有不少行將奔赴鬆遼石油勘探戰場。“讓我打個比喻吧!”國家主席重重地吸了一口煙,習慣地踱起步來。“就像我們過去打遊擊,扛著槍,鑽山洞,穿森林,長年在野外,吃飯、穿衣……都有很大困難。今天的地質勘探工作和這差不多,也要跋山涉水,吃不好飯,睡不上覺,吃很多很多的苦……可是我們為什麼要吃苦呢?”沒有回音,隻有一雙雙聚精會神的眼睛和沙沙作響的筆記聲。“過去,我們那一代人是革命戰爭時期的遊擊隊,吃苦,為的是打出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你們去吃苦,是為了建設美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少奇同誌拍了拍坐在一邊的何長工,把聲音提離高了一倍。“打遊擊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你們副部長的跛腿就是打遊擊留下的殘疾。現在輪到你們打遊擊了,你們怕嗎?怕吃苦嗎?怕獻出生命嗎?”“不怕!”同學們齊聲回答。“對,不要怕嘛,因為你們是建設時期的遊擊隊、偵察兵、先鋒隊!”嘩一一!那雷鳴般的掌聲,持久不息。在場的年輕大學生們以這特殊方式回報領袖對自己的崇高褒獎與希望。“過幾天,同學們要奔赴四麵八方,為祖國找寶,打遊擊去。我很想送給你們一件禮物。”少奇的話使肅穆、莊嚴的氣氛頓時活躍了起來。“劉伯伯,您給我們講了三個小時,就是最好的禮物了!”有同學站了起來。“不!禮物是一定要送的,否則有人會哭鼻子的!”少奇詼諧的話,引來一陣哈哈歡笑。“對,我把伏羅希洛夫同誌給我的獵槍送給你們。當年我在打遊擊時很想得到一支槍,但沒有。現在你們打遊擊了,應該有支槍,有槍就不怕危險了!”“可以趕跑野外的老虎和狼嘛!”何長工的插話又讓同學們捧腹大笑。那是多麼幸福與難忘的時刻。在我采訪的那些當年參加過大慶油田會戰的老一代地質工作者中,他們當中許多人就是被毛澤東、劉少奇等領袖的一個題詞、一支獵槍或一次握手而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艱苦的地質事業。他們中有些人後來在工作中或壯烈地犧牲了,或默默地病死了,而更多的是那些至今仍在戈壁、沙漠、荒原上默默地從事著找礦的科學工作。當我問起他們是否因年輕時的一時衝動去當地質隊員而後悔終身時,競沒有一個人是點頭的。他們坦率地告訴我,搞地質的現在看起來確實比不上其他行業與工種吃香,可在五六十年代它是一個非常值得自豪和榮耀的職業,儘管許多人跑了幾十年山、幾十年水,今天仍然四海為家,但他們對當初的選擇絲亳沒有悔意。這種崇高的職業精神,我想絕非僅祺領袖的一句話、一件禮物就能產生力童源泉的。那麼,它到底出自何源呢?答案無疑應當從共和國那蒸蒸日上的一座座礦山與油田壘起的豐碑上去尋找!“是那山穀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當鬆遼平原的石油會戰剛剛拉開帷幕,許多大學生和軍隊的青年官兵就是唱著這首歌,或者是被這充滿浪漫色彩的歌所感染而來到北國大地,成為一名新中國的石油地質戰士。但是他們很快發現,現實的工作環境與條件,遠沒有歌詞中形容的那樣浪漫。一切都是實實在在的乏味與枯燥。乾普査的每天刨冰趟水,爬坡走丘;打鑽的,每天一身水一身泥,不論冬天與夏天;搞物探的,就像纖夫一樣從不離開長長的線圈……沒有家,也不可能有家,然而成千成萬個家卻在不斷地往這兒擁來。普査小分隊夜宿大車店,老鄉告知早已客滿。費儘口舌,店主才很不情願地騰出自睡的一條小炕。組長李恒讓拿出鋼卷尺一量,人均0.8米。有言在先,每人躺下後不得彎腰曲腿,否則開除睡籍!如此軍紀,隊員們方得一宿安眠。當時的鑽工服與當地勞改犯人的囚服出自同一服裝廠的同一產品,惟一區彆處在於前者胸前印有安全生產,而後者胸前印的是棄舊圖新字樣。日久天長,字跡褪去,鑽工服便與囚犯服無異。為此,那些外出辦事的鑽工常常被當作逃犯而拘留訊問。好在也有因禍得福者。某日,一位鑽工在火車上被當作逃犯抓到餐車受審,當乘警從證件上得知對方是石油勘探工人後,頓時肅然起敬,立即又是飯來又是茶的招待,更有幾位標致的服務員左右顧盼,好讓旁人羨慕喲!苦與樂,構成了那個時代的建設者們的交響曲。一切為了找油!一個簡潔的口號,凝集了千軍萬馬的信念。多少人盼油盼出了笑話,找油找錯了門戶。副井隊長梁宏圖下夜班歸來時,估摸著自家的方位上炕,他脫完衣服上炕後細聽鼻息聲感到十分陌生。壞了,上錯炕了!他慌忙跳下炕,在黑暗中來回摸了半宿卻不知所措,直到自家的兒子被尿憋醒大哭,梁宏圖方才循聲上了自家的炕。北京地質學院女畢業生王曉君是拖著身孕來到鬆遼的,她沒想到向己的食欲異常增大,而這裡的副食品卻奇缺。餓喲!無奈,她幾次趁夜晚摸進老鄉的馬棚,從馬嘴邊搶得幾塊豆餅就往自己的嘴裡塞……女大學生雙手貼在微微隆起的肚子上,自嘲不已:未來的小地質,你可是偷吃豆餅長大的啊!這個小地質出世的那天,正是鬆遼石油勘探迎來第一個曙光之日:1958年4月17日,在吉林前郭旗大力巴村施工的地質部鬆遼石油普査大隊501號鑽機打出油砂!油砂被送到大隊部時,技術負責人韓景行高興得落下了淚。他立刻向北京和當地的前郭旗報告了消息。前郭旗旗委書記得到喜訊,其歡欣之情並不亞於地質隊員,當場派人給韓景行他們送去兩頭肥豬,以示慰勞。宰!肥豬運回大隊,馬上開宰。當晚,鬆遼石油普査大隊整個隊部喝得人仰馬翻,醉成一團。懂行的人都知道,油砂的發現是油田發現的前奏曲。這一曲要是一響,後來的戲就熱鬨了。果不其然。進入第二季度的地質部鬆遼石油普査大隊又有幾口淺井見了油砂,其中最著名的是南14孔。此井位於吉林懷徳縣境內的王家窩棚,從井深三百米處開始見油砂,一直到井深一千多米的變質岩裂縫中還見著稠油,全井共見含油砂岩二十餘層達六十米之厚!好兆頭!正在北京的黃汲清得知後,興奮不已,立即寫信告知長春物探大隊技術負責人:南17孔、南14孔等均見油砂,預示鬆遼有望出現大麵積生油層。務請抓緊物探工作,以迅速探明生油層分布狀況……石油勘探是個龐大的係統工程。這一係統工程可以概括為:普査先行,物探定論,鑽井出油。在韓景行他們的英雄普査大隊正組織一支支小分隊向鬆遼盆地周邊進行大規模的摸底普查時,地質部長春物探大隊的科技人員開始走向前台,並很快為鬆遼平原的石油分布與儲存情況作出了準確的科學定論:鬆遼盆地是一個麵積約二十六萬平方公裡的新生代沉積盆地。盆地基底的最深部位在中西部,可深達五千米以上,所劃範圍之內均有較好的生油層和儲油層。至此,鬆遼有油已成定論。下一步就是如何打出油了!這是決定鬆遼命運的關鍵一步,是科學向生產力轉化的關鍵一步!也是驗證黃汲清、韓景行等一大批地質科學工作者的理論與幾年來普査結果的關鍵一步!茫茫鬆遼大地,何處一鑽出油?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科學問題。布孔打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途徑。但孔布在何處,鑽怎名個打法,學問卻大著呢!它首先需要來自地質普査的野外資料,包括鑽探所取得的解釋地質情況的岩心實物,以及電法、地溪、化探等一係列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再經過研究分析,得出最終的布孔打鑽方案,這就是地質科學在找礦工作中所占有的先期的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沒有這一步,就不可能有礦山有油田的發現,誰否定了這一步誰就否定了科學的存在。遺憾的是,在現實社會裡,這種不該忘卻與否定的事太多太多了。要不然眼下我國百萬地質大軍的生存環境就不至於惡化到連工資都發不出的地步!辛勤的地質隊員在荒山野地裡發現了礦山和油田後,便把采摘豐收果實的機會讓給了彆人,當彆人通過挖礦、采油,換來了富裕,建起了家園時,我們的地質隊員卻又從舊日的荒涼邁向新的荒涼。幾十年過去了,地質大軍們猛然發現,在祖國大地幾乎沒有荒涼可供他們再去奮鬥之時,他們那帶著斑斑傷痕的軀體連同終身的職業信念,一起被時代所淡忘,成了一群無人光顧的曆史老人院。然而在那時,在大慶油田發現的前前後後,他們絲毫不會有今天這樣難言的感歎。那時他們的心中隻有革命的激情與乾勁;為了石油,可以去拚,可以去死;可以去悲,可以去歌;可以幾天不吃一口飯,可以一夜喝掉1瓶老白乾!這就是當年;這就是王鐵人的年代;這就是毛澤東十分讚賞的大慶精神。當鬆遼石油勘探又一次處在關鍵時刻,曆史的擔子也又一次落在了黃汲清等一批科學工作者身上。在這節骨眼上,黃汲清再一次顯示了大師的遠見卓識和寬闊胸懷。物探,還是物探!前線派人向他索求靈丹妙方時,大師毫不含糊地指出:要把最過硬的物探隊伍調上去,重力、磁力、電法、人工地震等都得用上,就學科而言,黃汲清的專長是大地構造學。所謂大地構造學用通俗的話說,就像今天我們使用X光把人體的各個部位、脈絡弄得一清二楚似的。大地構造理論的作用,目的在於把我們無法目視的幾萬年、幾億年、幾十億年的地層構造情況摸個明白,回過頭來再確定哪個地方生油,哪個地方生金,哪個地方生銅……大地構造學是地質學中最基礎也是最深奧的理論。而黃汲清是中國的大地構造理論創始人與奠基人,他運用大地構造學這架X光,不僅為中國找到和指出了諸多地下寶藏,間同時為生物、考占、自然、環境、農業等領域,征服和改造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三十年代以來,為了開拓和發展中國的石油事業,黃汲清將自己的X光武器運用到石油勘探中去,取得了神話般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