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兵下山海關
“國公爺還需要半個月時間才能回京,”李青鬆手指點了點桌麵,一雙鷹樣的眸子掃向王體乾:“王公公,現在緊要的事情,是你手中的東廠番子,關鍵時候,是否真的能夠聽命於你?”
王體乾乃是東廠都督,關鍵時候可以指揮在京所有東廠番子。
“李大人放心,東廠那些番子,聽命於誰不重要,關鍵時候不讓他們在京即可!”王體乾顯然已經成竹在胸:“魏忠賢想要截留所有來自山西道的信件,必然會派出大量的錦衣衛和番子,我會在各處加派人手,將所有的番子都支使出去,屆時北京城,皇宮上下不會出現一個東廠人手。”
“但是,僅僅靠此,咱家覺得後手還是太少?”王體乾麵露猶疑道:“畢竟,京營叁萬餘人就在城外虎視眈眈!”
“無妨,”李青鬆倒是絲毫沒有負擔,笑道:“我隻問一句,區區三萬京營人馬,可比的上遼東鐵騎?”
嘶!王體乾聞言一驚:“難道是?”
“此事噤聲,”搖了搖頭,李青鬆打斷了王體乾的話。
下意識的伸手去取茶杯,王體乾的雙手都有些顫顫巍巍:難道在自己的手上,就要見證一場真正的兵變?
“其實其餘事國公爺都已經辦好了,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李青鬆將桌子上的那封手抄信推到王體乾身旁:“是安排人手,在關鍵時候,將此事上朝奏報!”
低下眼簾,看著那封信件,王體乾不著痕跡的將信件收入袖中:告訴國公爺,放心便是!“對了,”李青鬆抿了一口清茶:“聽說葉向高的身體好了些,昨日已經可以開始走動?而孫承宗也從薊州府休養完,早昨日趕回了京城,徐光啟也從河南回京,盧玉也不再告假,昨天還去了一趟兵部.而王化貞也跟隨國公爺回京了。”
隨著原總理軍務衙門的首席回歸北京城,原內閣閣員,軍務衙門成員也都神奇的身體恢複,趕回了工作崗位。
“此事,”王體乾乾笑一兩聲:“咱家倒是不好評價,也許是國公爺的名頭太大,使得鬼神災異都避之不及,讓諸位相公的病都好了。”
“好事.就等大戲開場了,”李青鬆抹了抹嘴:“還有事,先走一步,告辭!”
————
天啟三年四月中,遼東沈陽,總兵府。
秦二寶作為當即天下少有的百戰名將,在遼東除了齊國公王琦,沒有人再能與之相提並論,更遑論蓋過了,在遼東任何人遇到秦二寶都要叩首拜見,以璋恭敬。
就算是奉了皇上旨意,入遼的錦衣衛,都是如此。
“你們,是奉了皇帝密令,前來宣本官入京?”秦二寶就坐在那裡,將手中的上諭放回桌子上,抬眼看向直挺著身子站在那裡的錦衣衛千總。
“回秦總兵的話,皇上密信,不得已而為之,”錦衣千總以手按刀,低著頭,異常客氣。
要知道,錦衣衛為皇上辦事,異常跋扈,平日裡就算是見到了內閣大學士,這些錦衣衛也是鼻孔朝天,目中無人的。
但是今日站在秦二寶麵前,卻沒有絲毫的銳氣和強橫。
一來,秦二寶為遼東總兵,惹急了他,一聲令下就能讓自己消失在廣袤無垠的大地上。
二來,秦二寶是齊國公的人,心腹中的心腹,如今正是皇上和齊國公鬥法的關鍵時候,怎麼選?還需要慎重些——這些千戶誰都惹不起。
“嘿,”秦二寶伸手撫了撫眉頭,皮笑肉不笑道:“可是本官沒有接到齊國公要求換防的命令。”
“秦總兵,是聖上口諭,與齊國公無關,”錦衣衛輕輕咳嗽一聲,重複了一遍。
“與齊國公無關?”秦二寶好似大夢初醒一般,伸手將桌子上聖諭推了出去:“那請回吧。”
“總兵大人!還請三思,”錦衣衛千總額頭冒汗,若是不能將秦二寶等人請回北京城,那自己這條命可能也就沒了——魏忠賢可不會養閒人,皇帝的怒火自己也無法承受:“隻要您隨我等回京,一切都好商量.時間您定?”
“這樣吧,”秦二寶摸了摸下巴,對著那錦衣千戶道:“某也不為難伱,你在此住上三天,三日後我會出發,我等一齊回京,如何?”
“多謝秦大人,”錦衣千戶聞言大喜,當即躬身一拜:“某在沈陽城等上三天,三天後,一齊出城回京!”
事情既然辦妥,一眾錦衣衛也不多停留,再次拜謝之後才緩緩離去。
不多時,殿內隻剩下秦二寶一人,將那封聖諭拿起,仔細端詳片刻,才放下去:“嘿,琦哥兒倒是料事如神。”
言罷,秦二寶從袖中取出一封兩天前來自諸城的密信。
王琦在信上要求秦二寶帶兵,三天後出發,兵至山海關。
皇上想要提前將秦二寶,盧象升,曹文詔等人召至京城,嚴加看管起來,以防王琦掀桌子後挾重兵而威天下。
伸出手,將兩封密信疊起,伸到火苗上方。
不多時,火舌吞吐中,已經將信紙化為灰燼。
“來人!”秦二寶豁然起身,喚了一聲:“傳令各衛所,營地,三天後大軍開拔,前往山海關,一月為限,以作營訓!”
“另外,所有從山海關進入遼東的錦衣衛和東廠番子,全部嚴加看管,沒有總兵府衙的手令,不誰也不能離開沈陽城!”
“遵命!”
王琦最終的想法是什麼?沒有人知道。
就算是親如秦二寶,對於此事也是諱莫如深。
但是秦二寶知道,現在的局勢已經不允許王琦再等下去了。
無論如何都要行動了。
等到敵人將屠刀舉到頭上在反擊,那就太遲了。
所以在收到王琦調兵的信件之後,秦二寶便已經飛速的準備起來。
當錦衣衛越過山海關的時候,秦二寶這邊便已經得到消息,也已經想好了應對的對策。
十餘萬遼東鐵騎,便是王琦敢於再入北京城的最大的底氣。
隻要遼東十萬鐵騎還在王琦手上一天,天啟皇帝就沒有膽量動王琦一根手指。
充其量,在聖旨上找回一點麵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