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宋主重手整軍隊 太後臨終立儲君(1 / 1)

宋太祖 郭建勳 1664 字 27天前

新年一過,趙匡胤開始著手處理那些積累下來的公文。在眾多的奏折中,潘美關於改革兵製,加強禁軍的建議,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視。潘美認為,要想提高對外作戰、對內宿衛的能力,就必須有一支由朝廷直接控製的強大禁軍。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可建立“揀選淘汰”的製度,即從各州選拔精壯士卒,升入禁軍,將禁軍中的老弱淘汰,遣回各州,仍舊給予俸祿。其實這一做法,早在周世宗時就采用過,隻不過多為臨時性的權宜之計,而沒有形成固定的製度而已。自從平定李筠、李重進之後,趙匡胤考慮最多的問題,一是南征北伐,統一天下,二是如何削弱諸將兵權,杜絕兵變的可能。根據潘美的計劃,既可削弱諸將兵權,又可加強朝廷之力,可謂一舉兩得。趙匡胤興奮起來,手持奏折,在殿中來回踱步。這個計劃一旦施行,對朝廷百利而無一害,問題在於各鎮將領是否接受。如果因此引發諸將的不滿,聯兵抗命,反而會弄巧成拙。為穩妥起見,趙匡胤把趙普、慕容延釗、石守信、潘美等人召進宮來,商議是否可行。趙普說:“目前朝廷的禁軍實力,已自不弱,而且外有韓令坤、王審琦等心腹將領為支撐,諸將決計不敢抗命。依臣看來,此計應當儘快實行!”“以你看來,該如何實施呢?”趙普思索了一會道:“外鎮將軍中,以符彥卿兵權最大,陛下隻要能派人說服符彥卿,請他帶頭支持朝廷,其他外鎮諸將,斷然不敢拒絕!”趙匡胤想,這符彥卿,曆晉漢周三朝,累為外鎮大將,他的幾個女兒,皆長得天姿國色,一個嫁給周世宗柴榮,一個嫁給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尊榮無比。隻要能啃下這塊骨頭,兵製改革就可以大刀闊斧地進行了。趙匡胤左思右想,決定讓弟弟光義以探親之名,去探探虛實。正是陽春三月的時節,趙光義帶著妻子符氏,來到天雄節度使符彥卿所在的永濟。翁婿相見甚歡,趙光義趁談話融洽之機,將朝廷之意和盤托出。符彥卿為人極其精明圓滑。他深知趙匡胤擴大禁軍,乘機削弱藩鎮勢力的決心已定,趙光義此番前來,隻是探他的口風而已,不管他同意與否,選兵製度實施是一定的!與其徒勞相抗,還不如順其心意,尚能保住現有的地位。因此,趙光義一說,他馬上表示同意。趙匡胤聽了光義的報告,大喜過望。他原以為符彥卿作為周氏的姻親和舊將,不會積極與朝廷配合,至少也要費一番周折,沒想到事情會如此順利。趙匡胤立即簽署了揀選淘汰禁軍的敕令,火速發往各鎮。詔令除邊境地區外,其餘部隊都要做好挑選兵員的準備。同時,又派石守信在京城禁軍中,挑出一千多名精壯士兵,作為選兵的“兵樣”,分送各地,強調各鎮將領必須按兵樣選送,切不可敷衍了事,或降格以求。四月,各鎮將領得到朝廷赦令,起初尚自徘徊觀望,後來知道符彥卿帶頭選兵,這才開始行動。五月,符彥卿選送的三千名禁軍新兵抵達京城。接著,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護國軍節度使郭從義,也陸續將精心挑選的勁兵送往開封。從四月份開始,趙匡胤就以一種緊張的心情,密切注意諸將的態度。現在見各鎮選兵,源源不斷地送來京城,進展得非常順利,心中十分高興,久蹙的眉頭舒展開來,臉上堆滿了笑容。六月初,各路的選兵基本到齊,累計六萬餘人,加上原有的禁軍,總共達到十二萬人眾。朝廷直接掌握如此眾多精銳的部隊,這在晚唐五代,是從未有過的事。這意味著朝廷不但有足夠的力量剿滅任何形式的外鎮兵變,也可以不借助外鎮的軍隊,單獨征討南方諸國和北漢。這一天,趙匡胤和趙普、慕容延釗等人,在講武殿研究禁軍編製、訓練、軍餉等一係列迫切的問題。趙匡胤沒穿龍袍,而是身著便服,精明乾練,顯得格外興奮。正在這時,宮中一個內侍匆匆來到殿中,對趙匡胤道:“陛下,不好了,太後病重!”趙匡胤臉色大變,厲聲喝道:“大膽奴才,太後病重,為何不早告訴朕?”內侍跪在地上,戰戰兢兢回答:“啟稟陛下,太後前天晚上開始發病,她知道陛下忙於政事,不準宮中人告知陛下。皇後娘娘見太後病情加重,才讓奴才前來稟告。”趙匡胤也顧不得罵那小太監,也顧不得滿殿的大臣,急急忙忙趕往慈寧宮。到了慈寧宮,見細君和兒子德昭,正坐在床前侍奉。太後杜氏雙目緊閉,氣息奄奄,躺在寬大的檀木床上。趙匡胤躡手躡腳地走到床前,將細君拉到一邊,輕聲詢問母親的病情。細君壓低聲音說:“這一向,母後老覺得氣悶胸堵,前天晚上劇烈咳嗽不止,召來太醫診治,說是長年勞累,體內寒熱不調所致。服了幾劑藥,稍有好轉。誰料今日又突然複發,我心裡害怕,就派內侍前去稟告你。剛才給她喂了一點銀耳羹,呼吸均勻了些,現已睡去。母後若病情加重,我……我真不知該怎麼辦!”說著,不禁低泣起來。趙匡胤右手扶住細君的肩膀,左手拭去她臉頰的淚水,說:“你彆急,母後一生信佛,佛祖會保佑她的!”正說著,太後又開始咳嗽。細君趕緊走過去,用手輕輕在她胸口推拿。趙匡胤站在床前,望著母親那乾癟如核桃一般的臉、深陷的眼窩和稀疏枯澀的白發,回想起母親為了維持家庭、撫育兒女,含辛茹苦的一生,心裡一陣酸楚,眼淚幾乎奪眶而出。一會兒,太後緩過神來,睜開眼睛道:“胤兒,怎麼你也……來了?”“娘,……為兒不知道母後生病了……”趙匡胤的話語裡充滿了歉疚。太後喘息著說:“娘知道你最近一直在忙著整頓禁軍,那是國家大事,你……去吧,這裡有……細君在我身邊……”“不,我一定要留在母後身邊,……那些事已經商議好了。”太後歎了口氣,疲憊地合上眼睛。趙匡胤伸手抹了把眼淚,輕輕走到房外,將幾個禦醫召來,臉色陰沉道:“太後的病情到底如何?能否治好?你們倒是說啊!”幾個禦醫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願意開口。一位胖胖的禦醫猶豫地說:“陛下,實不相瞞,太後的病乃起於積勞體衰,非藥物所能及也。即使華佗再世,亦無法可想。臣等無能,請陛下治罪!”禦醫們一齊跪在地上。趙匡胤半晌無語,罵聲“一幫老朽!”拂袖走進內室。他凝視母親,心中默默祈禱:“朕平生不信佛教,今日為母後之病,祈願於佛祖。若能保佑母後康複,朕定修建寺廟百座,並在開寶寺做一場三百六十五天的大法事。”佛祖似乎並未因為趙匡胤的虔誠與許諾而格外垂顧,太後的病依然時好時壞。他白天黑夜守在太後床邊,須臾未曾離開,整整熬了三天。太後見他滿臉倦意,兩眼布滿血絲,多次要他去休息,他執意不肯。這天下午,太後感覺好了些,喝了幾口紅米粥,靠在床頭,對趙匡胤吩咐道:“去把光義和趙普召進宮來,我有話要說!”兩人來後,太後問道:“匡胤,你登基已一年有餘,可曾想過何以能得天下?”趙匡胤答道:“皆是天命所歸,祖宗庇佑,將士擁戴之故。”太後微微搖頭說:“非也!周世宗以幼子繼承大統,孤兒寡母當政,我趙氏方能得到天下。前車之覆,後車之鑒,為使我大宋享祀萬代,你百歲之後,當將帝位傳給光義,光義傳光美,光美再傳汝子德昭。如此,則國無虞矣!”趙匡胤覺得難以接受,默不作聲。趙光義內心自然高興,但因過於突兀,表情似乎有點慌亂。太後見他麵有難色,提高了聲音說:“胤兒,莫非你不願意?”說完,忍不住又咳了幾聲。趙匡胤見母親生氣,而且心想自己年紀尚輕,傳位之事實在太過遙遠,便輕語道:“一切聽從母後安排。”“那就好!”太後又轉頭對趙普道:“則平賢侄,今日之言,煩你用筆記下來,日後好作憑據。”趙普心中作難,抬頭看了看趙匡胤,見他點了頭,隻得取過一方白絹,記下太後遺命,立下誓書,又署上日期和自己的姓名,讓太後過目。太後仔細看過,令人將絹書收藏於金匱之中,好生保管。也許是太後病中智短,也許是她太偏愛趙光義了,總之,她的這一遺命,給宋室皇位的承襲,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後來趙光義即位,千方百計迫害弟弟光美和侄子德昭,幾乎釀成同室操戈的慘劇。而且,趙光義最終也沒有將皇位傳給弟弟光美,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太後的遺命終歸未能遵從。當然,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杜太後這一遺命,就沒有了趙光義(宋太宗)二十餘年的太平天子,也沒有了宋代文化事業的一度輝煌。交代完畢,太後又爆發出一陣劇烈的咳嗽,雙眼翻白,接著不省人事。趙匡胤令人速召太醫,細君急得直抹眼淚。趙匡胤默然來到寢宮外,再一次祈求佛祖保佑:“母後篤信佛祖幾十年,佛祖定要保佑她老人家逢凶化吉,轉危為安。若佛祖無情,喪朕母後,朕將效法唐武宗,禁毀佛教,以示懲處!”此時的趙匡胤,悲傷難抑,幾乎喪失了理智。然而,無論是太醫的良藥,還是趙匡胤的祈求威脅,都不能挽救太後的生命。次日淩晨,太後崩於慈寧宮,終年六十歲。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