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1 / 1)

史記 司馬遷 10233 字 28天前

魏其侯竇嬰者,孝文後從兄子也(孝文後:即竇太後,漢文帝劉恒之妻,景帝之母。從兄:堂兄。)。父世觀津人(父世:父輩以上世世代代。)。喜賓客。孝文時(孝文:漢文帝劉恒。),嬰為吳相(吳:指漢初所封之吳國。),病免。孝景初即位(孝景:漢景帝劉啟。),為詹事。梁孝王者(梁孝王:文帝次子劉武,封為梁王,死諡(shī,式)孝。),孝景弟也,其母竇太後愛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飲(昆弟:兄弟。昆,兄。燕:通“宴”。)。是時上未立太子(上:指漢景帝。),灑酣(酒酣:喝酒喝到很痛快的時候。),從容言曰:“千秋之後傳梁王(千秋之後:即死後。)。”太後歡。竇嬰引卮酒進上(引:舉。卮:盛酒的器皿。),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約:法定的約束。),上何以得擅傳梁王!”太後由此憎竇嬰。竇嬰亦薄其官(薄其官:輕視他的官位。),因病免(因病免:借病辭官。)。太後除竇嬰門籍(除:取消。門籍:進出宮門的憑證。用二尺竹牒製成,上記年齡:名字、形貌等,懸在宮門上,核對相符,才能入宮。),不得入朝請(朝請:諸侯朝見天子,春天叫朝,秋天稱請。這裡指每逢節日入宮進見。)。孝景三年(孝景三年:公元前154年。),吳楚反(吳楚反:指吳楚七國叛亂。七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膠西王卬、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趙王劉遂。這次叛亂以吳王劉濞為主謀,楚為大國,所以稱“吳楚反”。詳見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上察宗室諸竇毋如竇嬰賢(察:考察。諸竇:指竇太後族人。毋:通“無”。),乃召嬰。嬰入見,固辭謝病不足任(固辭:堅決推辭。謝病:推托有病。不足任:指不能擔當大任。)。太後亦慚。於是上曰:“天下方有急(方:正。),王孫寧可讓邪?(王孫:竇嬰的字。邪:通“耶”,疑問語氣詞。)”乃拜嬰為大將軍,賜金千斤。嬰乃言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在家:指免官家居。進之:把他們推薦給景帝使用。)。所賜金,陳之廊廡下(廊廡:古代堂下周圍的屋子,相當於走廊。),軍吏過,輒令財取為用(財:通“裁”,酌量。),金無入家者。竇嬰守滎陽,監齊趙兵(監趙齊兵:監督趙、齊兩路兵馬。),七國兵已儘破,封嬰為魏其侯。諸遊士賓客爭歸魏其侯。孝景時每朝議大事(朝議:在朝廷上討論。),條侯、魏其侯(條侯:即周亞夫。),諸列侯莫敢與亢禮(列侯:爵位名。亢禮:平起平坐,以平等禮相待。亢,通“抗”。)。孝景四年(孝景四年:公元前153年。),立栗太子(栗太子:景帝長子,名劉榮,以栗姬所生,故稱。),使魏其侯為太子傅(太子傅:負責輔佐教導太子的官。)。孝景七年(孝景七年:公元前150年。),栗太子廢,魏其數爭不能得(數爭:指多次為栗太子爭辯。不能得:指無效果。)。魏其謝病,屏居藍田南山之下數月(屏居:隱居。),諸賓客辯士說之(說:勸說。),莫能來(莫能來:不能說服他回到京城來。),梁人高遂乃說魏其曰:“能富貴將軍者,上也;能親將軍者,太後也。今將軍傅太子,太子廢而不能爭;爭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謝病,擁趙女(趙女:指美女。古時趙地多美女。),屏間處而不朝(屏間處:退隱閒居。間,同“閒”。)。相提而論(相提而論:互相對比來說。),是自明揚主上之過(明揚主上之過:明顯地張揚景帝的過失。)。有如兩宮螫將軍(有如:假如。兩宮:東宮(長樂宮)和西宮(未央宮)。這裡指太後(住在東宮)和漢景帝(住在西宮)。螫:與“蜇”同義,本指蜂、蠍子等刺人,這裡是惱怒,加害的意思。),則妻子毋類矣(毋類:指全家被殺。)。”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請如故。桃侯免相(桃侯:指景帝丞相劉舍。),竇太後數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後豈以為臣有愛(臣:景帝對竇太後的自稱。愛:吝嗇。),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沾沾自喜:指驕傲自滿,自我欣賞。沾沾:自得的樣子。),多易(易:指草率輕浮。)。難以為相,持重(持重:擔當重任。)。”遂不用,用建陵侯衛綰為丞相。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後同母弟也(孝景後同母弟:漢景帝皇後名叫王娡,母臧兒,父王仲。王仲死後,臧兒改嫁田氏,生蚡、勝。王娡原為景帝妃,後因子劉徹被立為太子,才封為皇後。),生長陵。魏其已為大將軍後,方盛(方盛:正當權大勢重的時候。),蚡為諸郎(諸郎:漢代守衛宮廷,隨侍皇帝的官員。),未貴,往來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子姓:子孫或眾子孫。也指兒子。)。及孝景晚節(晚節:晚年。),蚡益貴幸(益:更加。貴幸:指地位尊貴,受到寵幸。),為太中大夫。蚡辯有口(辯有口:指善於辯論,有口才。),學《槃盂》諸書(《槃盂》:傳說為黃帝史官孔甲所作的銘文,共二十六篇,刻在槃盂等器物上。這裡是說明田蚡能學習古文字。槃:同“盤”。),王太後賢之。孝景崩,即日太子立(即日太子立:景帝死日,太子劉徹即繼立為皇帝,是為武帝,時年武帝十六歲。),稱製(稱製:代天子執政。由於武帝尚未成年,所以王太後代武帝臨朝聽政。),所鎮撫多有田蚡賓客計(:同“策”。)。蚡弟田勝,皆以太後弟,孝景後三年(孝景後三年:公元前141年。景帝紀年分為前、中、後三段。這年正月景帝死,武帝繼位。),封蚡為武安侯,勝為周陽侯。武安侯新欲用事為相(新欲用事為相:即“新用事欲為相”的倒文。意思是說田蚡剛剛掌權想當丞相。),卑下賓客(卑下賓客:對賓客態度謙卑,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進名士家居者貴之(這句的意思是說,推薦退居在家的名士,讓他們顯貴起來。),欲以傾魏其諸將相(傾:壓倒,超過。)。建元元年(建元,武帝的第一個年號(前140前135),也是我國曆史上帝王以年號來紀年的開始。),丞相綰病免,上議置丞相、太尉(議:商量。置:安排。)。籍福說武安侯曰:“魏其貴久矣,天下士素歸之(素:一向。歸:歸附。)。今將軍初興(初興:剛剛發跡。),未如魏其,即上以將軍為丞相(即:假如。),必讓魏其。魏其為丞相,將軍必為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尊等:尊貴的地方相等。),又有讓賢名。”武安侯乃微言太後風上(微言:委婉進言,隱約其詞。風:同“諷”。用含蓄的話暗示。),於是乃以魏其侯為丞相,武安侯為太尉。籍福賀魏其侯,因吊曰(因吊:順便提醒、警告的意思。):“君侯資性喜善疾惡(君侯:對列侯的尊稱。資性:天性。喜善疾惡:喜歡好人,痛恨壞人。疾:恨。),方今善人譽君侯(方今:當今。),故至丞相;然君侯且疾惡,惡人眾,亦且毀君侯。君侯能兼容(兼容:指並容好人和壞人。),則幸久(幸:表示希望、慶幸的意思。);不能,今以毀去矣(今:立即,馬上。去:離職。)。”魏其不聽。魏其、武安俱好儒術,推轂趙綰為禦史大夫(推轂:原指推動車子前進。這裡是推薦之意。),王臧為郎中令。迎魯申公(魯申公:指魯國專治《詩經》的大儒申培。),欲設明堂(明堂:古代天子朝會諸侯之處。),令列侯就國(就國:返回自己的封地。國:指封地。),除關(除關:廢除關禁。諸侯出入不受檢查,可以自由往來,以示天下一家。),以禮為服製(以禮為服製:按照古代禮法來規定吉凶服飾、製度。),以興太平(興太平:振興太平政治。)。舉適諸竇宗室毋節行者(舉適:檢舉,揭發。適,同“謫”。宗室:這裡指皇室人員。毋節行者:指品德不好,行為不正的人。毋,同“無”。),除其屬籍(屬籍:指宗譜。)。時諸外家為列侯(外家:外戚,皇帝的母族、妻族。),列侯多尚公主(尚公主:娶公主為妻。),皆不欲就國,以故毀日至竇太後(日至竇太後:意謂每天都傳到竇太後的耳朵裡。)。太後好黃老之言(黃老之言:指道家學說。黃:黃帝。老:老子。二人被推尊為道家始祖,故稱“黃老”。言:此指學說。),而魏其、武安、趙綰、王臧等務隆推儒術(務:致力。隆推:推崇抬高。儒術:指儒家的學說。),貶道家言,是以竇太後滋不說魏其等(滋:更加。說:同“悅”。高興。)。及建元二年(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禦史大夫趙綰請無奏事東宮(請無奏事東宮:請武帝不要向竇太後稟奏政事。東宮:漢朝太後所居住的長樂宮。)。竇太後大怒,及罷逐趙綰、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許昌為丞相,武強侯莊青翟為禦史大夫。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以侯家居:以侯爵的身份閒居在家。)。武安侯雖不任職,以王太後故,親幸(親幸:指受到皇上寵信。),數言事、多效(多效:指意見多被采納而發生效驗。),天下吏士趨勢利者(吏士趨勢力者:指趨貴附勢的官吏和士人。),皆去魏其歸武安。武安日益橫(橫:驕橫,放肆。)。建元六年(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竇太後崩,丞相昌、禦史大夫青翟坐喪事不辦(坐喪事不辦:因為沒把喪事辦好而獲罪。坐:指辦罪的因由。),免。以武安侯蚡為丞相,以大司農韓安國為禦史大夫。天下士郡諸侯愈益附武安(郡諸侯:指郡國的諸侯王和官吏。愈益:更加。附:歸附。)。武安者,貌侵(貌侵:矮小醜陋,其貌不揚。侵,通“寢”。),生貴甚(生貴甚:一出生就很尊貴。田蚡出生前王娡已得寵,所以一出生便是外戚。)。又以為諸侯王多長(多長:多數人都年紀大了,比自己年長。),上初即位(上:指武帝。),富於春秋(富於春秋:指年輕,來日方長。),蚡以肺腑為京師相(肺腑:指心腹親信。京師相:猶言朝廷的丞相。),非痛折節以禮詘之(痛:狠狠地。折節:壓製。詘:通“屈”。這裡的意思是使之屈服。),天下不肅(肅:敬畏。)。當是時,丞相入奏事,坐語移日(移日:日影移動了位置。表示過了很長的時間。),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起家至二千石:把閒居在家無爵祿的人一下子提升到二千石的官位。二千石:指一年的俸祿,當時的高級官員才能享受。),權移主上(權移主上:把皇帝的權力轉移到自己手中。)。上乃曰:“君除吏已儘未(除吏:任命官吏。儘未:完了沒有。)?吾亦欲除吏。”嘗請考工地益宅(嘗:曾經。考工:督造器械的官衙。益宅:擴建私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庫(這句的意思是說:“你何不把武庫也取走呢?這是武帝憤激的話,取武庫等於造反。武庫:藏兵器的庫房。)!”是後乃退(是後乃退:從此之後才退縮一些。)。嘗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鄉(蓋侯:指王信的異父同母之兄。鄉:同“向”,方向。),自坐東鄉(東向:當時以東向坐為尊,南向坐次之,王信年長卻屈居下坐,可見田蚡態度的倨傲。),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橈(橈:通“撓”,枉曲。)。武安由此滋驕(滋驕:更加驕縱。)、治宅甲諸第(治宅:修建住宅。甲諸第:指超過所有的貴族的府第。)。田園極膏腴(膏腴:肥沃。),而市買郡縣器物相屬於道(市:買。郡縣:這裡泛指各地。相屬於道:謂接連不斷。屬,連接。)。前堂羅鐘鼓(羅:排列。),立曲旃(曲旃:曲柄長幡,用整幅素帛製成。鐘鼓、曲旃都是帝王的擺設物,田蚡擺設裝飾在自己家中是超越丞相身份和違反製度規定的。);後房婦女以百數。諸侯奉金玉狗馬玩好(奉:獻。),不可勝數。魏其失竇太後,益疏不用(疏:指被疏遠。),無勢(勢:權勢。),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稍稍:漸漸。自引:自動離去。怠傲:懈怠傲慢。),唯灌將軍獨不失故(故:故態,舊情。)。魏其日默默不得誌(默默:鬱悶不高興的樣子。),而獨厚遇灌將軍(厚遇:厚待,優待。)。灌將軍夫者,潁陰人也。夫父張孟,嘗為潁陰侯嬰舍人(潁陰侯嬰:即灌嬰。舍人:門客。),得幸(得幸:受到寵信。),因進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為灌孟(蒙:冒。)。吳楚反時,潁陰侯灌何為將軍(灌何:灌嬰之子。),屬太尉(屬太尉:隸屬於太尉。太尉,指周亞父。),請灌孟為校尉。夫以千人與父俱(俱:一起去。)。灌孟年老,潁陰侯強請之(強:勉強。),鬱鬱不得意(鬱鬱:愁悶的樣子。),故戰常陷堅(陷堅:攻打敵人最堅強的陣地或部隊。),遂死吳軍中。軍法,父子俱從軍,有死事(死事:指戰死。),得與喪歸(與:陪同,護送。喪:指靈柩。)。灌夫不肯隨喪歸,奮曰(奮:發奮。):“願取吳王若將軍頭(若:或。),以報父之仇。”於是灌夫被甲持戟(被甲:披戴鎧甲。被,同“披”,穿上。),募軍中壯士所善從者數十人(募:招集。所善願從者:素來有交情而願意跟他同去的。)。及出壁門(壁門:營門。壁,營壘。),莫敢前。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騎馳入吳軍(獨:隻。從奴:隸屬灌夫的奴隸。),至吳將麾下(麾下:將帥的大旗下。),所殺傷數十人。不得前,複馳還(陷堅:攻打敵人最堅強的陣地或部隊。),走入漢壁(走入漢壁:奔跑回到漢軍營壘中。走:跑。),皆亡其奴(亡:喪失。),獨與一騎歸。夫身中大創十餘(大創:大的創傷。),適有萬金良藥(適:恰如。萬金良藥:指貴重的良藥。),故得無死。夫創少瘳(瘳(chōu,抽):痊愈。),又複請將軍曰:“吾益知吳壁中曲折,請複往。”將軍壯義之(壯義之:認為他勇敢而有義氣。),恐亡夫(恐亡夫:害怕灌夫戰死。),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固止:堅決勸阻。)。吳已破,灌夫以此名聞天下。潁陰侯言之上(言之上:指把灌夫的作戰表現彙報給皇帝。),上以夫為中郎將。數月,坐法去(坐法去:因犯法而被免官。)。後家居長安,長安中諸公莫弗稱之(諸公:指貴族、大官僚。莫弗稱之:沒有不稱讚他的。)。孝景時,至代相(代相:代王的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今上:指漢武帝。),以為淮陽天下交(天下交;四麵八方交會的地方。),勁兵處(勁兵處:強大的軍隊駐守的地方。),故徙夫為淮陽太守(徙:調動。)。建元元年,入為太仆。二年,夫與長樂衛尉竇甫飲(長樂衛尉:長樂宮衛兵的長官。),輕重不得(輕重不得:指飲酒時禮數不合適而發生爭執。一說言談間意見不合。),失醉,搏甫(搏:毆打。)。甫,竇太後昆弟也。上恐太後誅夫,徙為燕相。數歲,坐法去官,家居長安。灌夫為人剛直使酒(剛直使酒:剛強直爽,好發酒瘋。),不好麵諛(麵諛:當麵奉承人。)。貴戚諸有勢在己之右(勢在己之右:有勢力在自己上麵的人。右:古代以右為上位,左為下位。),不欲加禮(加禮:表示尊敬有禮貌。),必陵之(淩:淩辱。);諸士在己之左,愈貧賤,尤益敬,與鈞(與鈞:和他們平等相處。鈞,通“均”。)。稠人廣眾(稠人廣眾:指人多的場合。),薦寵下輩(薦寵下輩:推薦獎掖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寵:表揚。)。士亦以此多之(多;推重,讚許。)。夫不喜文學(文學:指文章經學。),好任挾(任俠:指打抱不。),已然諾(已然諾:意謂已經答應了彆人的事,一定辦到。)。諸所與交通(交通:交遊往來。),無非豪桀大猾(大猾:大奸巨猾。)。家累數千萬(累:累積。),食客日數十百人。陂池田園(陂池田園:指蓄水灌溉田地,興修水利。陂:堤塘。),宗族賓客為權利(為權利:爭權奪利,壟斷利益。),橫於穎川(橫:橫行,胡作非為。)。潁川兒乃歌之曰:“潁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族:滅族。)。”灌夫家居雖富,然失勢(失勢:失去權勢。),卿相侍中賓客益衰(卿相侍中:指高級官吏。侍中:加官名,是從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銜。在原官職上加“侍中”就可以入宮廷,侍從皇帝左右。衰:少。)。及魏其侯失勢,亦欲倚灌夫引繩批根生平慕之後棄之者(引繩:原指木匠用墨線檢驗木材的方正,這裡引申是糾正的意思。批根:原指批削樹根,這裡引申是清算的意思。生平慕之後棄之者:平日仰慕自己,失勢後又拋棄自己的人。)。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為名高(為名高:指抬高自己的名聲。)。兩人相為引重(相為引重:互相援引借重。),其遊如父子然(遊:交往。)。相得歡甚(相得:彼此情投意合。),無厭(厭:嫌忌。),恨相知晚也。灌夫有服(有服:正在服喪。其時灌夫遭姊喪。),過丞相(過:拜訪。丞相:指田蚡。)。丞相從容曰:“吾欲與仲孺過魏其侯(仲孺:灌夫的字。),會仲孺有服。”灌夫曰:“將軍乃肯幸臨況魏其侯(臨況:光臨。況:通“貺”,賞光的意思。),夫安敢以服為解(安敢:怎敢。解:推辭。)!請語魏其侯帳具(語(yù遇):告訴。帳具:設置帷帳,備辦酒宴。),將軍旦日蚤臨(旦日:明天早晨。蚤:通“早”。)。”武安許諾。灌夫具語魏其侯如所謂武安侯(具語:詳細告訴。如所謂武安侯:就像他對武安侯所說的那樣,)。魏其與其夫人益市牛酒(益市牛酒:多買肉和酒。),夜灑掃(夜灑掃:當夜就打掃房屋。),早帳具至旦。平明(平明:天剛亮。),令門下候伺。至日中,丞相不來。魏其謂灌夫曰:“丞相豈忘之哉?”灌夫不懌(懌:喜悅,高興。),曰:“夫以服請(夫以服請:我不嫌忌在服喪期間邀請他來赴宴。宜往:應該來。),宜往。”乃駕,自往迎丞相。丞相特前戲許灌夫(特:隻不過。戲:開玩笑。許:答應。),殊見無意往(殊:很,實在。)。及夫至門,丞相尚臥。於是夫入見,曰:“將軍昨日幸許過魏其,魏其夫妻治具(治具:備辦酒宴。),自旦至今,未敢嘗食。”武安鄂謝曰(鄂謝:裝作驚訝的樣子道歉。鄂,通“愕”。):“吾昨日醉,忽忘與仲孺言(忽忘:忘記。)。”乃駕往,又徐行(徐行:慢慢地走。),灌夫愈益怒。及飲酒酣,夫起舞屬丞相(這句意思是說,灌夫起舞致禮,舞畢請田蚡起舞。起舞:這是當時宴會上的一種禮儀,以表示賓客對主人的感謝。),丞相不起,夫從坐上語侵之(坐:通“座”,座位。語侵之:用話諷刺田蚡。侵:觸犯。)。魏其乃扶灌夫去,謝丞相。丞相卒飲至夜,極歡而去。丞相嘗使籍福請魏其城南田(請:索求。)。魏其大望曰(大望:大為怨恨。):“老仆雖棄(老仆:含有怨憤的自謙之稱。),將軍雖貴,寧可以勢奪乎(寧可:難道能夠。)!”不許。灌夫聞,怒,罵籍福。籍福惡兩人有郤(惡:不樂意。郤:同“隙”,嫌隙。),乃謾自好謝丞相曰(謾:說謊。):“魏其老且死(老且死:年老將死。且:將要。),易忍(忍:忍耐,容忍。),且待之。”已而武安聞魏其、灌夫實怒不予田(已而:不久。實怒不予田:實際是憤怒不把田地給他。),亦怒曰:“魏其子嘗殺人,蚡活之(治之:使他活。意思是救了他。)。蚡事魏其侯無所不可(事:事奉。),何愛數頃田(愛:吝嗇。)?且灌夫何與也(何與:為什麼乾預?與:參預。)?吾不敢複求田(這句的表麵意思是說我不敢再提求田的事,實際是一句反話,偏要去求田的意思。)。”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元光四年春(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元光:漢武帝的第二個年號(前134年前129年)。),丞相言灌夫家在潁川,橫甚,民苦之。請案(請案:請求武帝查辦)。上曰:“此丞相事,何請。”灌夫亦持丞相陰事(持:抓住。陰事:陰私之事。為奸利:乾犯法的事謀求私利。),為奸利(這句的意思是說,田蚡接受淮南王的財物,並且說了些不應該說的話。),受淮南王金與語言(淮南王:即劉安。他於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41年)入朝,當時,田蚡為太尉,告以日後劉安當為天子。劉安大喜,厚贈武安侯金。事詳後文及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賓客居間(居間:從中調解。),遂止,俱解(解:和解。)。夏,丞相取燕王女為夫人(取:同“娶”。燕王女:指已故燕康王劉嘉之女。),有太後詔(詔:皇帝、太後頒發的命令文告。),召列侯宗室皆往賀。魏其侯過灌夫,欲與俱。夫謝曰:“夫數以酒失得過丞相(酒失:酒醉失禮。得過:得罪。),丞相今者又與夫有郤。”魏其曰:“事已解。”強與俱。飲酒酣,武安起為壽(起為壽:起立為客人敬酒祝壽。),坐皆避席伏(避席伏:離開自己的席位,伏在地上,表示不敢當的意思。),已魏其侯為壽(已:不久。),獨故人避席耳(故人:舊友。),餘半膝席(餘半:其餘半數人。膝席:雙膝跪在地上。古人都是席地而坐,正常的坐法是兩膝跪在地上,臀部靠近腳後跟。雙膝不離坐席,隻是稍稍欠身,比起離席伏地來顯得簡慢些。)。灌夫不悅。起行酒(行酒:依次巡行敬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滿觴(觴:酒杯。)。”夫怒,因嘻笑曰(嘻笑:故意裝笑的樣子。):“將軍貴人也,屬之(屬:托付。這裡是強行勸酒的意思。)!”時武安不肯。行酒次至臨汝侯(臨汝侯:指灌嬰之孫灌賢。),臨汝侯方與程不識耳語(耳語:咬耳朵說悄悄話。),又不避席。夫無所發怒(無所發怒:沒有地方發泄他的怒氣。),乃罵臨汝侯曰:“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直:同“值”。),今日長者為壽(長者:灌夫與灌賢的父親在一個行輩上,所以他借題發揮。),乃效女兒呫囁耳語(呫囁:細語之聲。)!”武安謂灌夫曰:“程李俱東西宮衛尉(程李:程不識和李廣。程不識當時為長樂宮(東宮)衛尉,李廣為未央宮(西宮)衛尉。),今眾辱程將軍,仲孺獨不為李將軍地乎(地:這裡是留餘地的意思。)?”灌夫曰:“今日斬頭陷匈(陷匈:穿胸。匈:通“胸”。)。何知李乎!”坐乃起更衣(坐:通“座”。更衣:上廁所的委婉說法。),稍稍去(稍稍去:漸漸都離去了。)。魏其侯去,麾灌夫出(麾:通“揮”,揮手示意。)。武安遂怒曰:“此吾驕灌夫罪。”乃令騎留灌夫(令騎留:命令騎士扣留。)。灌夫欲出不得。籍福起為謝(為謝:代灌夫謝罪。),案灌夫項令謝(案:同“按”。)。夫愈怒,不肯謝。武安乃麾騎縛夫置傳舍(置:放。傳舍:客房。),召長史曰:“今日召宗室,有詔”劾灌夫罵坐不敬(不敬:也稱“大不敬””,古代把所謂不敬皇帝、皇後作為一項重大罪名。按規定應處死。),係居室(係:囚禁。居室:囚禁犯罪官員的監獄。)。遂按其前事(按:同“案”,查辦。),遣吏分曹逐捕諸灌氏支屬(分曹:分批,分班。諸灌氏支屬:指灌氏宗族的分支。),皆得棄市罪(棄市:殺頭示眾。)。魏其侯大愧(大愧:十分慚愧。),為資使賓客請(為資:出錢。請:求情。),莫能解。武安吏皆為耳目(耳目:親信。),諸灌氏皆亡匿(亡匿:逃亡躲藏。),夫係,遂不得告言武安陰事。99lib?魏其銳身為救灌夫(銳身:挺身而出。)。夫人諫魏其曰:“灌將軍得罪丞相,與太後家忤(忤:作對。),寧可救邪?”魏其侯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捐:拋棄。),無所恨(恨:遺憾。)。且終不令灌仲孺獨死,嬰獨生。”乃匿其家(匿其家:瞞著家裡人。),竊出上書(竊出上書:偷偷地跑出來上書給漢武帝。)。立召入,具言灌夫醉飽事,不足誅(不足誅:不夠殺頭的罪名。)。上然之,賜魏其食,曰:“東朝廷辯之(東朝廷辯:到東宮去辯論。)。”魏其之東朝(之:到……。),盛推灌夫之善(盛推:極力誇讚。),言其醉飽得過,乃丞相以他事誣罪之(誣:捏造罪狀陷害。罪:加罪。)。武安又盛毀灌夫所為橫恣(盛毀:竭力詆毀。橫恣:驕橫放縱。),罪逆不道(罪逆不道:犯了大逆不道之罪。)。魏其度不可奈何(度:猜測,估計。不可奈何:指沒有彆的辦法。),因言丞相短。武安曰:“天下幸而安樂無事,蚡得為肺腑,所好音樂狗馬田宅。蚡所愛倡優巧匠之屬(倡優:以歌舞戲謔為業的藝人。屬:類。),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腹誹而心謗:謂口雖不言,而內心裡都不滿。),不仰視天而俯畫地(不仰視天而俯畫地:不是仰視看天象,就低頭在地上畫。意思是說他們觀天象看有無變化(古人認為天象與人事有密切變化),低頭在地上畫記號謀劃,企圖謀反。),辟倪兩宮間(辟倪:窺探。兩宮:指王太後和漢武帝。),幸天下有變(幸:希望。),而欲有大功。臣乃不知魏其等所為(這句意思是說,我竟不知道他們要乾些什麼。)。”於是問朝臣:“兩人孰是(孰是:誰對。)?”禦史大夫韓安國曰:“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馳入不測之吳軍(身荷戟:親自扛著戟。不測:指其實力無法猜測。意謂實力強大。),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此天下壯士,非有大惡,爭杯酒,不足引他過以誅也。魏其言是也。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細民(細民:小民百姓。),家累巨萬,橫恣潁川,淩轢宗室(淩轢:欺壓。),侵犯骨肉(骨肉:指皇帝親戚。),此所謂‘枝大於本(本:指樹乾。),脛大於股(脛:小腿。股:大腿。),不折必披(披:分裂。),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裁:裁決。)。”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是魏其:認為魏其侯是對的。)。內史鄭當時是魏其,後不敢堅對(堅對:堅持自己的意見去回答漢武帝。)。餘皆莫敢對。上怒內史曰:“公平生數言魏其、武安長短,今日廷論,局趣效轅下駒(局趣:同“局促”,畏首畏尾的樣子。轅下駒:套在車轅下的小馬。),吾並斬若屬矣(若屬:猶言你們。)。”即罷起入(罷起入:起身罷朝,進入宮內。),上食太後(上食太後:指武帝服侍太後進餐。)。太後亦已使人候伺,具以告太後。太後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藉:作踐,踐踏。),令我百歲後(百歲後:指死後。),皆魚肉之矣(魚肉:當作魚肉一樣任人宰割。)。且帝寧能為石人邪!此特帝在(特:這裡是“幸虧”之意。),即錄錄(錄錄:隨聲附合,沒有主見。),設百歲後(設:假使。),是屬寧有可信者乎?”上謝曰:“俱宗室外家(外家:指外戚。),故廷辯之。不然,此一獄吏所決耳。”是時郎中令石建為上分彆言兩人事。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止車門:宮禁的外門。百官上朝時,必須下車,步行入宮。),召韓禦史大夫載(載:同乘一輛車。),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禿翁(長孺:禦史大夫韓安國的字。老禿翁:指魏其。),何為首鼠兩端(首鼠兩端:指猶豫不決,模棱兩可。)?”韓禦史良久謂丞相曰:“君何不自喜(自喜:自愛自重。)?夫魏其毀君,君當免冠解印綬歸,曰‘臣以肺腑幸得待罪(待罪:做官的謙稱。),固非其任(固非其任:本來我就不能勝任。),魏其言皆是’。如此,上必多君有讓(多君有讓:稱讚你有謙讓的美德。),不廢君。魏其必內愧,杜門齰舌自殺(齰舌:咬嚼舌頭。)。今人毀君,君亦毀人,譬如賈豎女子爭言(賈(gǔ,古)豎:商人。爭言:吵嘴。),何其無大體也(無大體:不識大體。)!”武安謝罪曰:“爭時急,不知出此。”於是上使禦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簿責:按照史簿記載的灌夫的罪行進行追查。),頗不讎(頗不讎:很不相符。讎:符合。),欺謾(欺謾:欺騙。意思是說犯了欺君謾上之罪。)。劾係都司空(都司空:官署名,專門負責皇帝交辦案件的官衙。)。孝景時,魏其常受遺詔(遺詔:皇帝臨死時發出的詔書。),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便宜論上:用靈活方便的辦法論事上奏。)”。及係,灌夫罪至族(罪至族:論罪應當滅族。),事日急,諸公莫敢複明言於上。魏其乃使昆弟子上書言之(昆弟子:指侄子。),幸得複召見。書奏上,而案尚書大行無遺詔(案尚書:查閱尚書保管的檔案。大行:指死去的皇帝。)。詔書獨藏魏其家,家丞封(家丞封:魏其侯的管家加封蓋印封存。)。乃劾魏其矯先帝詔(矯:假托。),罪當棄市。五年十月,悉論灌夫及家屬(悉:全部。論:判決。)。魏其良久乃聞,聞即恚(恚:怨憤。),病痱(病痱:得了中風病。),不食欲死。或聞上無意殺魏其,魏其複食,治病,議定不死矣。乃有蜚語為惡言聞上(蜚:同“飛”。聞上:傳到武帝耳中。),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十二月晦:十二月的最後一天。這是田蚡故意挑選的日子,因為春天是赦免犯人的時候,田蚡怕武帝赦免竇嬰,所以在這一天殺死了他。)。其春(其春:這年春天。漢初以十月為歲首,所以一年中先冬天,後春天。),武安侯病,專呼服謝罪(專呼服謝罪:專門叫喊服罪謝罪的話。)。使巫視鬼者視之(巫視鬼者:能看見鬼的巫師。),見魏其、灌夫共守、欲殺之。竟死(竟:終於。)。子恬嗣(嗣:指承襲,繼承。)。元朔三年(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元朔,漢武帝的第三個年號(前128年123年)),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宮(襜褕(zhānyù,瞻玉):短衣。入宮應穿朝服,穿短衣入宮不合禮節。),不敬(不敬:指犯了“大不敬罪”。)。淮南王安謀反覺(覺:發覺。),治(治:追究查問。)。王前朝(前朝:前次來朝。這是倒敘發生在建元二年(前139)的事。),武安侯為太尉,時迎王至霸上,謂王曰:“上未有太子,大王最賢,高祖孫,即宮車晏駕(宮車晏駕:指皇帝死。皇帝本當早起駕車臨朝,車駕晚出,必定有變故,所以用來作皇帝死的委婉說法。),非大王立當誰哉!”淮南王大喜,厚遺金財物(遺(weì,為):贈送。)。上自魏其時不直武安(直:讚成。),特為太後故耳。及聞淮南王金事,上曰:“使武安侯在者(使:假如。),族矣。”太史公曰:魏其、武安皆以外戚重(重:顯要。),灌夫用一時決而名顯(一時決:指灌夫為父報仇馳入吳軍之事。)。魏其之舉以吳楚(以吳楚:由於平定吳、楚之亂。),武安之貴在日月之際(日月之際:指漢武帝即位,王太後執政的時候。)。然魏其誠不知時變(時變:時勢的變化。指竇太後死,他已失去靠山,還要與有王太後作靠山的田蚡抗衡。),灌夫無術而不遜(不遜:傲慢無禮。),兩人相翼(相翼:互相袒護。),乃成禍亂。武安負貴而好權(負:依仗。權:權術。),杯酒責望(杯酒責望:為一杯酒而苛責怨恨人。),陷彼兩賢(兩賢:指竇嬰和灌夫。)。鳴呼哀哉!遷怒及人(遷怒及人:指田蚡把對灌夫的怨恨遷怒到竇嬰身上。一說灌夫把對田蚡的怨恨遷怒到灌賢身上。),命亦不延(延:長久。)。眾庶不載(眾庶不載:指灌夫在潁川橫行不法,得不到百姓的擁戴。載,通“戴”,擁護。),竟被惡言(竟被惡言:終究落了個壞名聲。)。鳴呼哀哉!禍所從來矣(禍所從來:災禍的由來已很久。)!九*九*藏*書*網本傳是竇嬰、田蚡和灌夫三人的合傳。竇嬰和田蚡都是漢初權重一時的外戚,灌夫因軍功封為將軍,他們之間的傾軋鬥爭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典型事例。這篇文章通過對他們三人生平和相互鬥爭的描述,展現了漢初宮廷中的一係列矛盾和當時那種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畸形關係,暴露了統治階級奸詐殘暴的醜惡本質。司馬遷曾親身經曆和體驗過官場的殘酷,所以寫得入木三分。他能把舊戚和新貴之間的矛盾鬥爭寫得如此驚心動魄,淋漓儘致,也充分表現了他對現實政治的強烈批判精神。本文在寫作方麵也表現了較高的技巧。雖是三個人的合傳,頭緒紛繁,但在分彆交代出每個人出身經曆的同時,又能將他們交錯起來敘寫,有分有合。既井然有序,又結構緊密完整,渾然一體。表現了作者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和組織剪裁能力。文章寫得最精彩的是魏其設宴、灌夫罵座和東朝廷辯的情景。兩次宴會的情景寫儘了官場的勢利。竇嬰和灌夫二人因失勢而結合在一起,成為生死之交。灌夫為了拉攏感情,使竇嬰與田蚡接近,竟然不顧喪服在身而毅然陪侍。竇嬰夫婦為了迎接灸手可熱的田蚡全力以赴,通宵達旦地進行準備。而田蚡根本就沒把此事放在心上,忘得乾乾淨淨,屆時尚高臥不起。當灌夫親去求請時,仍然滿不在乎,一路上慢騰騰而來。席間又傲慢無禮,使灌夫惱羞成怒,幸而竇嬰忍氣吞聲,才沒有爆發衝突。第二次是在田蚡娶妻的婚宴上,同是皇帝國戚,竇嬰備受冷遇,田蚡卻得意忘形,灌夫忍無可忍,使酒罵座,招致田蚡的報複。竇嬰挺身而出,拚力相救,於是就在東朝廷辯時,與田蚡展開了正麵衝突,由此也斷送了自己的性命。通過上述三幕戲劇性衝突的描寫,不僅把他們三人的性格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出來,而且把漢武帝、竇太後、王太後以及韓安國等朝中大臣的形象也刻畫得相當鮮明突出。魏其侯竇嬰,是漢文帝竇皇後堂兄的兒子。他的父輩以上世世代代是觀津人。他喜歡賓客。漢文帝時,竇嬰任吳國國相,困病免職。漢景帝剛剛即位時,他任詹事。梁孝王是漢景帝的弟弟,他的母親竇太後很疼愛他。有一次梁孝王入朝,漢景帝以兄弟的身份與他一起宴飲,這時漢景帝還沒有立太子。酒興正濃時,漢景帝隨便地說:“我死之後把帝位傳給梁王。”竇太後聽了非常高興。這時竇嬰端起一杯酒獻給皇上,說道:“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帝位應當父子相傳,這是漢朝立下的製度規定,皇上憑什麼要擅自傳給梁王!”竇太後因此憎恨竇嬰。竇嬰也嫌詹事的官職太小,就借口生病辭職。竇太後於是開除了竇嬰進出宮門的名籍,每逢節日也不準許他進宮朝見。漢景帝三年(前154),吳、楚等七國反叛,皇上考察到皇族成員和竇姓諸人沒有誰像竇嬰那樣賢能的了,於是就召見竇嬰。竇嬰入宮拜見,堅決推辭,借口有病,不能勝任。竇太後至此也感到慚愧。於是皇上就說:“天下正有急難,你怎麼可以推辭呢?”於是便任命竇嬰為大將軍,賞賜給他黃金千斤。這時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都退職閒居在家,竇嬰就向皇上推薦起用他們。皇上所賞賜給的黃金,都擺列在走廊穿堂裡,屬下的小軍官經過時,就讓他們酌量取用,皇帝賞賜的黃金一點兒也沒有拿回家。竇嬰駐守滎陽時,監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等到七國的叛亂全部被平定之後,皇上就賜封竇嬰為魏其侯。這時那些遊士賓客都爭相歸附魏其侯。漢景帝時每次朝廷討論軍政大事,所有列侯都不敢與條侯周亞夫、魏其侯竇嬰平起平坐。漢景帝四年(前153),立栗太子,派魏其侯擔任太子的太傅。漢景帝七年(前150),栗太子被廢,魏其侯多次為栗太子爭辯都沒有效果。魏其侯就推說有病,隱居在藍田縣南山下好幾個月,許多賓客、辯士都來勸說他,但沒有人能說服他回到京城來。梁地人高遂於是來勸解魏其侯說:“能使您富貴的是皇上,能使您成為朝廷親信的是太後。現在您擔任太子的師傅,太子被廢黜而不能力爭,力爭又不能成功,又不能去殉職。自己托病引退,擁抱著歌姬美女,退隱閒居而不參加朝會。把這些情況互相比照起來看,這是您自己表明要張揚皇帝的過失。假如皇上和太後都要加害於您,那您的妻子兒女都會一個不剩地被殺害。”魏其侯認為他說得很對,於是就出山回朝,朝見皇帝像過去一樣。在桃侯劉舍被免去丞相職務時,竇太後多次推薦魏其侯當丞相。漢景帝說:“太後難道認為我有所吝嗇而不讓魏其侯當丞相嗎?魏其侯這個人驕傲自滿,容易自我欣賞,做事草率輕浮,難以出任丞相,擔當重任。”終於沒有任用他,任用了建陵侯衛綰作丞相。武安侯田蚡(fén,墳),是漢景帝皇後的同母弟弟,出生在長陵。魏其侯已經當了大將軍之後,正當顯赫的時候,田蚡還是個郎官,沒有顯貴,來往於魏其侯家中,陪侍宴飲,跪拜起立像魏其侯的子孫輩一樣。等到漢景帝的晚年,田蚡也顯貴起來,受到寵信,做了太中大夫。田蚡能言善辯,口才很好,學習過《盤盂》之類的書籍,王太後認為他有才能。漢景帝去世,當天太子登位繼立,王太後攝政,她在全國的鎮壓、安撫行動,大都采用田蚡門下賓客的策略。田蚡和他的弟弟田勝,都因為是王太後的弟弟,在漢景帝去世的同一年(前141),被分彆封為武安侯和周陽侯。武安侯剛掌權想當丞相,所以對他的賓客非常謙卑,推薦閒居在家的名士出來做官,讓他們顯貴,想以此來壓倒竇嬰等將相的勢力。建元元年(年140),丞相衛綰因病免職,皇上醞釀安排丞相和太尉。籍福勸說武安侯道:“魏其侯顯貴已經很久了,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向歸附他。現在您剛剛發跡,不能和魏其侯相比,就是皇上任命您做丞相,也一定要讓給魏其侯。魏其侯當丞相,您一定會當太尉。太尉和丞相的尊貴地位是相等的,您還有讓相位給賢者的好名聲”。武安侯於是就委婉地告訴太後暗示皇上,於是便任命魏其侯當丞相,武安侯當太尉。籍福去向魏其侯道賀,就便提醒他說:“您的天性是喜歡好人憎恨壞人,當今好人稱讚您,所以您當了丞相,然而您也憎恨壞人,壞人相當多,他們也會毀謗您的。如果您能並容好人和壞人,那麼您丞相的職位就可以保持長久;如果不能夠這樣的話,馬上就會受到毀謗而離職。”魏其侯不聽從他的話。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都愛好儒家學說,推薦趙綰當了禦史大夫,王臧擔任郎中令。把魯國人申培迎到京師來,準備設立明堂,命令列侯們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廢除關禁,按照禮法來規定吉凶的服飾和製度,以此來表明太平的氣象。同時檢舉譴責竇氏家族和皇族成員中品德不好的人,開除他們的族籍。這時諸外戚中的列侯,大多娶公主為妻,都不想回到各自的封地中去,因為這個緣故,毀謗魏其侯等人的言語每天都傳到竇太後的耳中。竇太後喜歡黃老學說,而魏其侯、武安侯、趙綰、王臧等人則努力推崇儒家學說,貶低道家的學說,因此竇太後更加不喜歡魏其侯等人。到了建元二年(前139),禦史大夫趙綰請皇上不要把政事稟奏給太後。竇太後大怒,便罷免並驅逐了趙綰、王臧等人,還解除了丞相和太尉的職務,任命柏至侯許昌當了丞相,武強侯莊青翟當了禦史大夫。魏其侯、武安侯從此以列侯的身份閒居家中。武安侯雖然不擔任官職,但因為王太後的緣故,仍然受到皇上的寵信,多次議論政事,建議大多見效,天下趨炎附勢的官吏和士人,都離開了魏其侯而歸附了武安侯。武安侯一天天更加驕橫。建元六年(前135),竇太後逝世,丞相許昌和禦史大夫莊青翟因為喪事辦得不周到,都被免官。於是任用武安侯田蚡擔任丞相,任用大司農韓安國擔任禦史大夫。天下的士人有郡守和諸侯王,就更加依附武安侯了。武安侯身材矮小,其貌不揚,可是剛一出生就很尊貴。他又認為當時的諸侯王都年紀大了,皇上剛剛即位,年紀很輕,自己以皇帝的至親心腹擔任朝廷的丞相,如果不狠狠地整頓一番,用禮法來使他們屈服,天下人就不會服服貼貼的。在那時候,丞相入朝廷奏事,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天,他所說的話皇帝都聽,他所推薦的人有的從閒居一下子提撥到二千石級,把皇帝的權力轉移到自己手上。皇上於是說:“你要任命的官吏已經任命完了沒有?我也想任命幾個官呢。”他曾經要求把考工官署的地盤劃給自己擴建住宅,皇上生氣地說:“你何不把武器庫也取走!”從這以後才收斂一些。有一次,他請客人宴飲,讓他的兄長蓋侯南向坐,自己卻東向坐,認為漢朝的丞相尊貴,不可以因為是兄長就私下委曲自己。武安侯從此更加驕縱,他修建住宅,其規模、豪華超過了所有的貴族的府第。田地莊園都極其肥沃,他派到各郡縣去購買器物的人,在大道上絡繹不絕。前堂擺投著鐘鼓,豎立著曲柄長幡,在後房的美女數以百計。諸侯奉送給他的珍寶金玉、狗馬和玩好器物,數也數不清。魏其侯自從失去了竇太後,被皇上更加疏遠不受重用,沒有權勢,諸賓客漸漸自動離去,甚至對他懈怠傲慢,隻有灌將軍一人沒有改變原來的態度。魏其侯天天悶悶不樂,唯獨對灌將軍格外厚待。灌將軍夫是潁陰人。灌夫的父親是張孟,曾經做過潁陰侯灌嬰的家臣,受到灌嬰的寵信,便推薦他,官至二千石級,所以冒用灌氏家的姓叫灌孟。吳楚叛亂時,潁陰侯灌何擔任將軍,是太尉周亞夫的部下,他向太尉推薦灌孟擔任校尉。灌夫帶領一千人與父親一起從軍。灌孟年紀已經老了,潁陰侯勉強推薦他,所以灌孟鬱鬱不得誌,每逢作戰時,常常攻擊敵人的堅強陣地,因而戰死在吳軍中。按照當時軍法的規定,父子一起從軍參戰,有一個為國戰死,未死者可以護送靈柩回來。但灌夫不肯隨同父親的靈柩回去。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希望斬取吳王或者吳國將軍的頭,以替父親報仇。”於是灌夫披上鎧甲,手拿戈戟,召集了軍中與他素來有交情又願意跟他同去的勇士幾十個人。等到走出軍門,沒有人敢再前進。隻有兩人和灌夫屬下的奴隸共十多個騎兵飛奔衝入吳軍中,一直到達吳軍的將旗之下,殺死殺傷敵軍幾十人。不能再繼續前進了,又飛馬返回漢軍營地,所帶去的奴隸全都戰死了,隻有他一人回來。灌夫身上受重創十多處,恰好有名貴的良藥,所以才得不死。灌夫的創傷稍稍好轉,又向將軍請求說:“我現在更加了解吳軍營壘中路徑曲折,請您讓我再回去。”將軍認為他勇敢而有義氣,恐怕灌夫戰死,便向太尉周亞夫報告,太尉便堅決地阻止了他。等到吳軍被攻破,灌夫也因此名聞天下。潁陰侯把灌夫的情況向皇上彙報了,皇上就任命灌夫擔任中郎將。過了幾個月,因為犯法而丟了官。後來到長安安了家,長安城中的許多顯貴沒有不稱讚他的。漢景帝時,灌夫官至代國國相。景帝去世,當今皇上武帝剛即位,認為淮陽是天下的交通樞紐,必須駐紮強大的兵力加以防守,因此調任灌夫擔任淮陽太守。建元元年(前140),又把灌夫內調為太仆。二年(前139),灌夫與長樂衛尉竇甫喝酒,灌夫喝醉了,打了竇甫。竇甫,是竇太後的兄弟。皇上恐怕竇太後殺灌夫,調派他擔任了燕(yān,煙)國國相。幾年以後,又因犯法丟官,閒居在長安家中。灌夫為人剛強直爽,好發酒瘋,不喜歡當麵奉承人。對皇親國戚及有勢力的人,凡是地位在自己以上的,他不但不想對他們表示尊敬,反而要想辦法去淩辱他們;對地位在自己之下的許多士人,越是貧賤的,就更加恭敬,跟他們平等相待。在大庭廣眾之中,推薦誇獎那些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士人們也因此而推重他。灌夫不喜歡文章經學,愛打抱不平,已經答應了彆人的事,一定辦到。凡和他交往的那些人,無不是傑出人士或大奸巨猾。他家中職累的資產有幾千萬,每天的食客少則幾十,多則近百。為了在田園中修築堤塘,灌溉農田,他的宗族和賓客擴張權勢,壟斷利益,在潁川一帶橫行霸道。潁川的兒童於是作歌唱道:“潁水清清,灌氏安寧;潁水渾濁,灌氏滅族。”灌夫閒居在家雖然富有,但失去了權勢,達官貴人及一般賓客逐漸減少。等到魏其侯失去權勢,也想依靠灌夫去報複那些平日仰慕自己,失勢後又拋棄了自己的人。灌夫也想依靠魏其侯去結交列侯和皇族以抬高自己的名聲。兩人互相援引借重,他們的交往就如同父子之間那樣密切。彼此情投意合,沒有嫌忌,隻恨相知太晚了。灌夫在服喪期內去拜訪丞相,丞相隨便地說:”我想和你一起去拜訪魏其侯,恰值你現在服喪不便前往。”灌夫說:“您竟肯屈駕光臨魏其侯,我灌夫怎敢因為服喪而推辭呢!請允許我告訴魏其侯設置帷帳,備辦酒席,您明天早點光臨。”武安侯答應了。灌夫詳細地告訴了魏其侯,就像他對武安侯所說的那樣。魏其侯和他的夫人特地多買了肉和酒,連夜打掃房子,布置帷帳,準備酒宴,一直忙到天亮。天剛亮,就讓府中管事的人在宅前伺侯。等到中午,不見丞相到來。魏其侯對灌夫說:“丞相難道忘記了這件事?”灌夫很不高興,說:“我灌夫不嫌喪服在身而應他之約,他應該來。”於是便駕車,親自前往迎接丞相。丞相前一天隻不過開玩笑似地答應了灌夫,實在沒有打算來赴宴的意思。等到灌夫來到門前,丞相還在睡覺。於是灌夫進門去見他,說:“將軍昨天幸蒙答應拜訪魏其侯,魏其侯夫婦備辦了酒食,從早晨到現在,沒敢吃一點東西。”武安侯裝作驚訝地道歉說:“我昨天喝醉了,忘記了跟您說的話。”便駕車前往,但又走得很慢,灌夫更加生氣。等到喝酒喝醉了,灌夫舞蹈了一番,舞畢邀請丞相,丞相竟不起身,灌夫在酒宴上用話諷刺他。魏其侯便扶灌夫離去,向丞相表示了歉意。丞相一直喝到天黑,儘歡才離去。丞相曾經派籍福去索取魏其侯在城南的田地。魏其侯大為怨恨地說:“我雖然被廢棄不用,將軍雖然顯貴,怎麼可以仗勢硬奪我的田地呢!”不答應。灌夫聽說後,也生氣,大罵籍福。籍福不願兩人有隔閡,就自己編造了好話向丞相道歉說:“魏其侯年事已高,就快死了,還不能忍耐嗎,姑且等待著吧!”不久,武安侯聽說魏其侯和灌夫實際是憤怒而不肯讓給田地,也很生氣地說:“魏其侯的兒子曾經殺人,我救了他的命。我服事魏其侯沒有不聽從他的,為什麼他竟舍不得這幾頃田地?再說灌夫為什麼要乾預呢?我不敢再要這塊田地了!”武安侯從此十分怨恨灌夫、魏其侯。元光四年(前131)的春天,丞相向皇上說灌夫家住潁川,十分橫行,百姓都受其苦。請求皇上查辦。皇上說:“這是丞相的職責,何必請示。”灌夫也抓住了丞相的秘事,用非法手段謀取利益,接受了淮南王的金錢並說了些不該說的話。賓客們從中調解。雙方才停止互相攻擊,彼此和解。那年夏天,丞相娶燕王的女兒做夫人,太後下了詔令,叫列侯和皇族都去祝賀。魏其侯拜訪灌夫,打算同他一起去。灌夫推辭說:“我多次因為酒醉失禮而得罪了丞相,丞相近來又和我有嫌隙。”魏其侯說:“事情已經和解了。”硬拉他一道去。酒喝到差不多時,武安侯起身敬酒祝壽,在坐的賓客都離開席位,伏在地上,表示不敢當。過了一會兒,魏其侯起身為大家敬酒祝壽,隻有那些魏其侯的老朋友離開了席位,其餘半數的人照常坐在那裡,隻是稍微欠了欠上身。灌夫不高興。他起身依次敬酒,敬到武安侯時,武安侯照常坐在那裡,隻稍欠了一下上身說:“不能喝滿杯。”灌夫火了,便苦笑著說:“您是個貴人,這杯就托付給你了!”當時武安侯不肯答應。敬酒敬到臨汝侯,臨汝侯正在跟程不識附耳說悄悄話,又不離開席位。灌夫沒有地方發泄怒氣,便罵臨汝侯說:“平時詆毀程不識不值一錢,今天長輩給你敬酒祝壽,你卻學女孩子一樣在那兒同程不識咬耳說話!”武安侯對灌夫說:“程將軍和李將軍都是東西兩官的衛尉,現在當眾侮辱程將軍,仲孺難道不給你所尊敬的李將軍留有餘地嗎?”灌夫說:“今天殺我的頭,穿我的胸,我都不在乎,還顧什麼程將軍、李將軍!”座客們便起身上廁所,漸漸離去。魏其侯也離去,揮手示意讓灌夫出去。武安侯於是發火道:“這是我寵慣灌夫的過錯。”便命令騎士扣留灌夫。灌夫想出去又出不去。籍福起身替灌夫道了歉,並按著灌夫的脖子讓他道歉。灌夫越發火了,不肯道歉。武安侯便指揮騎士們捆綁灌夫放在客房中,叫來長史說:“今天請宗室賓客來參加宴會,是有太後詔令的。”彈劾(hé,河)灌夫,說他在宴席上辱罵賓客,侮辱詔令,犯了“不敬”罪,把他囚禁在特彆監獄裡。於是追查他以前的事情,派遣差吏分頭追捕所有灌氏的分支親屬,都判決為殺頭示眾的罪名。魏其侯感到非常慚愧。出錢讓賓客向田蚡求情,也不能使灌夫獲釋。武安侯的屬吏都是他的耳目,所有灌氏的人都逃跑、躲藏起來了,灌夫被拘禁,於是無法告發武安侯的秘事。魏其侯挺身而出營救灌夫。他的夫人勸他說:“灌將軍得罪了丞相,和太後家的人作對,怎麼能營救得了呢?”魏其侯說:“侯爵是我掙來的,現在由我把它丟掉,沒有什麼可遺憾的。再說我總不能讓灌仲孺自己去死,而我獨自活著。”於是就瞞著家人,私自出來上書給皇帝。皇帝馬上把他召進宮去,魏其侯就把灌夫因為喝醉了而失言的情況詳細地說了一遍,認為不足以判處死刑。皇上認為他說得對,賞賜魏其侯一同進餐,說道:“到東宮去公開辯論這件事”。魏其侯到東宮,極力誇讚灌夫的長處,說他酗酒獲罪,而丞相卻拿彆的罪來誣陷灌夫。武安侯接著又竭力詆毀灌夫驕橫放縱,犯了大逆不道的罪。魏其侯思忖沒有彆的辦法對付,便攻擊丞相的短處。武安侯說:“天下幸而太平無事,我才得以做皇上的心腹,愛好音樂、狗馬和田宅。我所喜歡的不過是歌伎藝人、巧匠這一些人,不像魏其侯和灌夫那樣,招集天下的豪傑壯士,不分白天黑夜地商量討論,腹誹心謗深懷對朝廷的不滿,不是抬頭觀天象,就是低頭在地上畫,窺測於東、西兩宮之間,希望天下發生變故,好讓他們立功成事。我倒不明白魏其侯他們到底要做些什麼?”於是皇上向在朝的大臣問道:“他們兩人的話誰的對呢?”禦史大夫韓安國說:“魏其侯說灌夫的父親為國而死,灌夫手持戈戟衝入到強大的吳軍中,身受創傷幾十處,名聲在全軍數第一,這是天下的勇士,如果不是有特彆大的罪惡,隻是因為喝了酒而引起口舌之爭,是不值得援引其他的罪狀來判處死刑的。魏其侯的話是對的。丞相又說灌夫同大奸巨猾結交,欺壓平民百姓,積累家產數萬萬,橫行潁川,淩辱侵犯皇族,這是所謂‘樹枝比樹乾大,小腿比大腿粗’,其後果不是折斷,就是分裂。丞相的話也不錯。希望英明的主上自己裁決這件事吧。”主爵都尉汲黯認為魏其侯對。內史鄭當時也認為魏其侯對,但後來又不敢堅持自己的意見去回答皇上。其餘的人都不敢回答。皇上怒斥內史道:“你平日多次說到魏其侯、武安侯的長處和短處,今天當廷辯論,畏首畏尾地像駕在車轅下的馬駒,我將一並殺掉你們這些人。”馬上起身罷朝,進入宮內侍俸太後進餐。太後也已經派人在朝廷上探聽消息,他們把廷辯的情況詳細地報告了太後。太後發火了,不吃飯,說:“現在我還活著,彆人竟敢都作踐我的弟弟,假若我死了以後,都會像宰割魚肉那樣宰割他了。再說皇帝怎麼能像石頭人一樣自己不做主張呢!現在幸虧皇帝還在,這班大臣就隨聲附合,假設皇帝死了以後,這些人還有可以信賴嗎?”皇上道歉說:“都是皇室的外家,所以在朝廷上辯論他們的事。不然的話,隻要一個獄吏就可以解決了。”這時郎中令石建向皇上分彆陳述了魏其侯、武安侯兩個人的事情。武安侯既已退朝,出了停車門,招呼韓禦史大夫同乘一輛車。生氣地說:“我和你共同對付一個老禿翁,你為什麼還模棱兩可,猶豫不定?”韓禦史大夫過了好一會兒才對丞相說:“您怎麼這樣不自愛自重?他魏其侯毀謗您,您應當摘下官帽,解下印綬(shòu,受),歸還給皇上,說:‘我以皇帝的心腹,僥幸得此相位,本來是不稱職的,魏其侯的話都是對的’。像這樣,皇上必定會稱讚您有謙讓的美德,不會罷免您。魏其侯一定內心慚愧,閉門咬舌自殺。現在彆人詆毀您,您也詆毀人家,這樣彼此互罵,好像商人、女人吵嘴一般,多麼不識大體呢!”武安侯認錯說:“爭辯時太性急了,沒有想到應該這樣做”。於是皇上派禦史按照文簿記載的灌夫的罪行進行追查,與魏其侯所說的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犯了欺騙皇上的罪行。被彈劾,拘禁在名叫都司空的特彆監獄裡。漢景帝時,魏其侯曾接收過他臨死時的詔書,那上麵寫道:“假如遇到對你有什麼不方便的事情,你可以隨機應變,把你的意見呈報給皇帝。”等到自己被拘禁,灌夫定罪要滅族,情況一天比一天緊急,大臣們誰也不敢再向皇帝說明這件事。魏其侯便讓侄子上書向皇帝報告接受遺詔的事,希望再次得到皇上的召見。奏書呈送皇上,可是查對尚書保管的檔案,卻沒有景帝臨終的這份遺詔。這道詔書隻封藏在魏其侯家中,是由魏其侯的家臣蓋印加封的。於是便彈劾魏其侯偽造先帝的詔書,應該判處斬首示眾的罪。元光五年(前130)十月間,灌夫和他的家屬全部被處決了。魏其侯過了許久才聽到這個消息,聽到後憤慨萬分,患了中風病,飯也不吃了,打算死。有人聽說皇上沒有殺魏其侯的意思,魏其侯又開始吃飯了,開始醫治疾病,討論決定不處死刑了。意然有流言蜚語,製造了許多誹謗魏其侯的話讓皇上聽到,因此就在當年十二月的最後一天將魏其侯在渭城大街上斬首示眾。這年的春天,武安侯病了,嘴裡老是叫喊,講的都是服罪謝過的話。讓能看見鬼的巫師來診視他的病,巫師看見魏其侯和灌夫兩個人的鬼魂共同監守著武安侯,要殺死他。終於死了。兒子田恬繼承了爵位。元朔三年(前126),武安侯田恬因穿短衣進入宮中,犯了“不敬”之罪,封爵被廢除。淮南王劉安謀反的事被發覺了,皇上讓追查此事。淮南王前次來朝,武安侯但任太尉,當時到霸上來迎接淮南王說:“皇上沒有太子,大王最賢明,又是高祖的孫子,一旦皇上去世,不是大王繼承皇位,還應該是誰呢!”淮南王十分歡喜,送給武安侯許多金銀財物。皇上自從魏其侯的事件發生時就不認為武安侯是對的,隻是礙著王太後的緣故罷了。等聽到淮南王向武安侯送金銀財物時,皇上說:“假使武安侯還活著的話,該滅族了。”太史公說:魏其侯和武安侯都憑外戚的關係身居顯要職位,灌夫因為一次下定決心冒險立功而顯名於當時。魏其侯的被重用,是由於平定吳、楚七國叛亂;武安侯的顯貴,則是由於利用了皇帝剛剛即位,王太後掌權的機會。然而魏其侯實在是太不懂時勢的變化,灌夫不學無術又不謙遜,兩人互相庇護,釀成了這場禍亂。武安侯依仗顯貴的地位而且喜歡玩弄權術;由於一杯酒的怨憤,陷害了兩位賢人。可悲啊!灌夫遷怒於彆人,以致自己的性命也不長久。灌夫受不到百姓的擁戴,終究落了壞名聲。可悲啊!由此可知灌夫災禍的根源啦!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