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列傳第十七(1 / 1)

史記 司馬遷 6244 字 22天前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是時範睢亡魏相秦(亡魏:從魏國逃亡。),以怨魏齊故(以怨魏齊故:因為怨恨魏相魏齊的緣故。魏齊曾屈打範雎幾乎致死。),秦兵圍大梁,破魏華陽下軍(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擊敗魏國駐紮在華陽的軍隊。梁玉繩《史記誌疑》:“(範)睢相在秦昭四十二年(前265),秦圍大梁及破魏華陽二事在昭王三十二、四兩年(前275、前273),其時穰侯相秦也,安得謂因睢怨魏齊而興兵乎?誤矣。”所言當是。),走芒卯(走芒卯:使芒卯戰敗而逃。走,使敗逃。)。魏王及公子患之。公子為人仁而下士(仁而下士:仁愛而謙恭地對待賢士。下,降低自己身分,與人交往。),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無:無論。不肖:沒有才能。),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裡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食客:指投靠強宗族並為其服務以謀取衣食的人。)。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公子與魏王博(博:下棋。“博”是古代的一種棋類戲術。),而北境傳舉烽(舉烽:發出警報。古代戍守遇到緊急情況時,即在高架上升起薪火以示報警,稱為“舉烽”。烽,烽火。),言“趙寇至,且入界(且:將要、就要。)”。魏王釋博(釋:放下。),欲召大臣謀。公子止王曰:“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複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頃,複從北方來傳言曰:“趙王獵耳,非為寇也。”魏王大驚,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陰事:秘密的事情。),趙王所為,客輒以報臣,臣以此知之。”是後魏王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夷門:大梁城的東門名。監者:看守城門的人。)。公子聞之,往請(請:拜見。),欲厚遺之(遺:贈送,送給。)。不肯受,曰:“臣脩身絜行數十年(脩:通“修”。絜:通“潔”。),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從:使跟隨,帶著。),虛左(虛左:空出左方的座位。古代乘車以左位為尊位。),自迎夷門侯生(侯生:即侯嬴。生,“先生”的省稱。)。侯生攝敝衣冠(攝:整理。敝:破舊。),直上載公子上坐(載:乘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公子執轡愈恭(執轡:握著駕車的馬韁繩。)。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屠:指宰牲畜的地方。),願枉車騎過之(枉:委屈。過:拜訪、探望。)。”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俾倪:同“睥睨”,眼睛斜著看,含有高傲之意。故:故意。),與其客語,微察公子(微:暗暗地。)。公子顏色愈和。當是時,魏將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舉酒:即舉酒開宴之意。)。市人皆觀公子執轡。從騎皆竊罵侯生(從騎:指隨從人員。)。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謝:告辭。)。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讚賓客(遍讚賓客:普遍向賓客讚揚地介紹侯生。《索隱》:“讚者,告也。謂以侯生遍告賓客。”張衍田《史記正義佚文輯校》錄《正義》引劉熙雲:“稱人美曰讚。讚,纂集其美而敘之。”另一解,把賓客一一稱述於侯生之前。),賓客皆驚。酒酣,公子起,為壽侯生前。侯生因謂公子曰:“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為:難為,使人為難。)。嬴乃夷門抱關者也(抱關者:抱門插關的人。),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有所過:有拜訪朋友的事。指拜訪朱亥。另一解,有過分的表示。),今公子故過之(故:乃,竟然。另一解,故通“固”,的確。)。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於是罷酒,侯生遂為上客。九-九-藏-書-網侯生謂公子曰:“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公子往數請之(數:多次,屢次。),朱亥故不複謝(複謝:答謝。),公子怪之。魏安釐王二十年(魏安釐王二十年:即前257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破趙長平軍:指前260年秦將白起在長平圍攻趙軍,射殺趙將趙括,趙兵四十萬人投降,儘被坑殺。),又進兵圍邯鄲。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平原君:即趙公子趙勝。),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魏王使將軍晉鄙將十萬眾救趙。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壁:紮營駐守。),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持兩端:采取動搖不定的兩麵倒的策略。)。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冠蓋相屬:形容使臣連續不斷地到來。冠蓋,古時官員的冠服和他們車乘的篷蓋;屬:連續。),讓魏公子曰(讓:責備。):“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自附:自願依托。),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縱輕勝(縱:即使。),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說:勸說,說服。萬端:各個方麵,各種辦法。)。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度(duó,奪):揣度,估計。),計不獨生而令趙亡(計:決計。),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約:湊集,備辦。),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懼死。行過夷門,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辭決而行(辭決:告辭訣彆。決,同“訣”,多指不易再見的離彆。),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公子行數裡,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備:完備,周到。),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曾:竟,卻。),我豈有所失哉?”複引車還,問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還也。”曰:“公子喜士,名聞天下。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他端:其他辦法。),譬若以肉投餒虎(餒虎:饑餓的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尚安事客:還要賓客乾什麼用?尚,還;安,何;事,用。)?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複返也。”公子再拜,因問。侯生乃屏人間語(屏人:讓旁人離開。屏,使退避。間語:秘密地談話。間,私。),曰:“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兵符:古代調發軍隊的憑證。用銅鑄成虎形,背有銘文,剖為兩半,右半留中央,左半授予統兵將帥,調兵時由使臣持符驗合後生效,又稱銅虎符。臥內:臥室。),而如姬最幸(幸:受寵愛。),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力:儘力。)。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資:蓄積。),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如姬為公子泣(為:對、向。),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無所辭:沒有可推辭的,不會推辭。),顧未有路耳(顧:隻是。路:指行動的機會。)。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誠:如果。),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五霸之伐:如同春秋五霸的功績。五霸,春秋時在諸侯中勢力強大,稱霸一時的五個諸侯盟主。其說不一,通行的說法是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伐,功勞、功績。)。”公子從其計,請如姬。如姬果盜晉鄙兵符與公子。公子行,侯生曰:“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孫子兵法·九變篇》:“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這裡所說的意思是,將領統兵作戰時,有機斷處置的權力,不是一切都要請示國君。),以便國家(便:便利,有利。)。公子即合符(即:即使。),而晉鄙不授公子兵而複請之(複請之:再向魏王請示。),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俱,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於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晉鄙嚄唶宿將(嚄唶(zè,仄)宿將:勇猛強悍,富有經驗的老將。嚄唶,形容氣概豪邁,無所顧忌。《正義》引《類聲》雲:“嚄,大笑。唶,大呼。”),往恐不聽,必當殺之,是以泣耳,豈畏死哉?”於是公子請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市井:市場。鼓刀:屠宰牲畜時擊刀作聲,稱為“鼓刀”。),而公子親數存之(存:問候。),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效命之秋:貢獻生命的時候。)。”遂與公子俱。公子過謝侯生(過謝侯生:去向侯生告辭。過,去。)。侯生曰:“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數:計算。),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北鄉自剄:麵向北方刎頸自殺。鄉,通“向”,麵向;剄:用刀割脖子。),以送公子(送:致,答謝的意思。)。”公子遂行。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矯:假傳(命令)。)。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眾,屯於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單車:指隻有所乘車輛而無隨護的兵車。),何如哉?”欲無聽。朱亥袖四十斤鐵椎(袖:藏在袖中。),椎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勒兵(勒:約束、整頓。),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歸養:回家奉養父母。)。”得選兵八萬人(選兵:選出的精兵。),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解:解除。),遂救邯鄲,存趙。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於界,平原君負韊矢為公子先引(負韊矢:背著盛滿箭支的囊袋。韊,盛箭的囊袋。)。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自剄。魏王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卻秦存趙,使將將其軍歸魏(使將將其軍:前“將”字,將官;後“將”字,率領。),而公子獨與客留趙。趙孝成王德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德:感激。),乃與平原君計,以五城封公子。公子聞之,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驕矜:驕傲自大。自功:自己認為有功。)。客有說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也。且矯魏王令,奪晉鄙兵以救趙,於趙則有功矣,於魏則未為忠臣也。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於是公子自立責,似若無所容者。趙王埽除自迎(埽:通“掃”。),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引公子就西階:古代迎賓升堂的禮節規定,主人從東階上,賓客從西階上,以示尊敬。賓客若自謙降低身分,則與主人同從東階升堂。就,靠近。)。公子側行辭讓(側行:側著身子走。表示謙讓。),從東階上。自言罪過,以負於魏,無功於趙。趙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獻五城(口不忍:不好開口。),以公子退讓也。公子竟留趙。趙王以鄗為公子湯沐邑(湯沐邑:古代天子賜給諸侯的封邑,邑內的收入供諸侯來朝時齋戒自潔之用。這裡是指供養生活取用的地方。),魏亦複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趙。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處士:指有才德而未仕或不仕的人。博徒:聚賭的人。),薛公藏於賣漿家(賣漿家:出賣酒漿的店家。),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匿不肯見公子(自匿:主動地隱藏起來。)。公子聞所在,乃間步往從此兩人遊(間步:悄悄地步行。遊:交遊,交往。),甚歡。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曰:“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遊(妄:胡亂。),公子妄人耳(妄人:無知妄為的人。)。”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謝夫人去,曰:“始吾聞平原君賢,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稱:符合,滿足。)。平原君之遊,徒豪舉耳(豪舉:豪放的舉動。另一說,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劄記》雲:“謂徒以客眾為豪耳。”),不求士也。無忌自在大梁時,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以無忌從之遊,尚恐其不我欲也(不我欲:即“不欲我”,不要我。),今平原君乃以為羞,其不足從遊。”乃裝為去(乃裝為去:於是整理行裝準備離去。)。夫人具以語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謝(免冠謝:脫帽謝罪。),固留公子(固:堅持、堅決。)。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天下士複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君客(傾:倒出來,竭儘。)。公子留趙十年不歸。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請公子(使使:前“使”字,派遣;後“使”字,使者。)。公子恐其怒之,乃誡門下:“有敢為魏王使通者(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有敢於替魏王使者通報傳話的。),死。”賓客皆背魏之趙(之:往、到。),莫敢勸公子歸。毛公、薛公兩人往見公子曰:“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恤:體恤,顧念。),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夷:平。),公子當何麵目立天下乎?”語未及卒(卒:結束。),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告車趣駕:囑咐車夫趕快套車。趣,通“促”,急促,趕快。)。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將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將(將:指任為上將軍之職。從“魏王見公子”到“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中華書局本原作一段,今據文意分為兩段。)。魏安釐三十年(魏安釐王三十年:即前247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穀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振:通“震”。),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名:署名。),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魏公子兵法》:《漢書·藝文誌》有《魏公子》二十一篇,圖十卷,今佚。)。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於魏(行:行賄。),求晉鄙客,令毀公子於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為魏將,諸侯將皆屬,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麵而王(南麵:古代帝王之位麵向南,故稱居帝王位為“南麵”。),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數使反間(反間:使敵人間諜為我所用。),偽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未:相當於“否”。)。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將。公子自知再以毀廢(再以毀廢:再次因毀謗而被廢黜。),乃謝病不朝(謝病:托脫有病。),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醇酒:厚酒,烈性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病酒:飲酒過量而病。)。其歲,魏安釐王亦薨。秦聞公子死,使蒙驁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其後秦稍蠶食魏(稍:漸漸地。),十八歲而虜魏王(十八歲:指無忌死後十八年即前225年。魏王:指魏王假。),屠大梁。高祖始微少時(微少:微賤。指劉邦尚未發跡時。),數聞公子賢。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祠:祭祀。)。高祖十二年(高祖十二年:即前195年。),從擊黥布還(從擊黥布還:從擊敗叛將黥布的前線回來。),為公子置守塚五家(守塚:看守墳墓。),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太史公曰:吾過大梁之墟(墟:廢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隱者(岩穴隱者:居在深山野穀的隱士。這裡泛指住在不被人注意的各個角落的隱士。),不恥下交,有以也(有以:有道理。以,道理、原因。)。名冠諸侯,不虛耳。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魏公子即信陵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諸侯,聲震天下,其才德遠遠超過齊之孟嘗、趙之平原、楚之春申,《魏公子列傳》便是司馬遷傾注了高度熱情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專傳。傳中詳細地敘述了信陵君從保存魏國的目的出發,屈尊求賢,不恥下交的一係列活動,如駕車虛左親自迎接門役侯嬴於大庭廣眾之中,多次卑身拜訪屠夫朱亥以及秘密結交賭徒毛公、賣漿者薛公等;著重記寫了他在這些“岩穴隱者”的鼎立相助下,不顧個人安危,不謀一己之利,挺身而出完成“竊符救趙”和“卻秦存魏”的曆史大業。從而,歌頌了信陵君心係魏國,禮賢下士,救人於危難之中的思想品質。這也是本傳的主旨所在。誠如《太史公自序》所言,“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於不肖,唯信陵君為能行之”。值得注意的是,傳中以大量筆墨描寫了下層社會的幾個人物(也可以看作是附傳),特彆是門役侯嬴,他身處市井心懷魏國,才智遠非那般王侯公卿所能比。如果說,信陵君在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竊符救趙”的壯舉而為人們所稱頌的話;那麼,門役侯嬴則是這幕壯舉的總導演,他更令人敬佩、景仰。這反映了司馬遷重視人民群眾力量的進步曆史觀。信陵君的結局是不幸的,他才高遭嫉,竟被魏王廢黜,以致沉湎酒色,終因“病酒”而死。這既真實地揭示了信陵君思想性格的弱點,更重要的是揭露了最高統治者嫉賢妒能,打擊忠良的醜惡行徑,可以說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某種帶有規律性的東西。這是一篇出色的傳記文學作品。敘事精於選材,信陵君門客三千,才乾非凡,一生的活動千頭萬緒,作者著眼於突出傳旨,選擇了“竊符救趙”這一重大曆史事件作為敘事的中心,並圍繞這個中心組織材料,從而將其一生諸多方麵的活動凝聚起來,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曆史的真實麵貌,使人們在人物的活動中看到曆史,在曆史的發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曆史都寫活了。刻畫人物性格,手法多樣,如刻畫信陵君禮賢下士的品格,有對人物言行心理的直接描繪,也有借助周圍人物的對比烘托。細節描寫也相當成功,如寫晉鄙合符驗證後的懷疑心理時用“舉手視公子”幾個字加以刻畫,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便把一位嚄宿將當時當地驚奇、自信、決不輕易交出兵權的神態活靈活現的呈現在讀者麵前,可謂神來之筆。通篇洋溢著作者對信陵君的敬慕、讚歎和惋惜的感情,不獨篇名直呼“公子”,就是文中稱“公子”即有一百四十七次,所謂“無限唱歎,無限低徊”。茅坤說:“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傳亦太史公得意文。”(《史記鈔》)可算是知言了。魏公子叫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弟。昭王去世後,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當時範睢從魏國逃出到秦國任秦相,因為怨恨魏相魏齊屈打自己幾乎致死的緣故,就派秦軍圍攻大梁,擊敗了魏國駐紮在華陽的部隊,使魏將芒卯戰敗而逃。魏王和公子對這件事十分焦慮。公子的為人仁愛寬厚禮賢下士,士人無論有無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謙恭有禮地同他們交往,從來不敢因為自己富貴而輕慢士人。因此方圓幾千裡的士人都爭相歸附於他,招徠食客三千人。當時,諸侯各國因公子賢德,賓客眾多,連續十幾年不敢動兵謀犯魏國。有一次,公子跟魏王正在下棋,不想北邊邊境傳來警報,說“趙國發兵進犯,將進入邊境。”魏王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公子勸阻魏王說:“是趙王打獵罷了,不是進犯邊境。”又接著跟魏王下棋如同沒發生什麼事一樣。可是魏王驚恐,心思全沒放在下棋上。過了一會兒,又從北邊傳來消息說:“是趙王打獵罷了,不是進犯邊境。”魏王聽後大感驚詫,問道:“公子是怎麼知道的?”公子回答說:“我的食客中有個人能深入底裡探到趙王的秘密,趙王有什麼行動,他就會立即報告我,我因此知道這件事。”從此以後,魏王畏懼公子賢能,不敢任用公子處理國家大事。魏國有個隱士叫侯嬴,已經七十歲了,家境貧寒,是大梁城東門的看門人。公子聽說了這個人,就派人去拜見,並想送給他一份厚禮。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說:“我幾十年來修養品德,堅持操守,終究不能因我看門貧困的緣故而接受公子的財禮。”公子於是就大擺酒席,宴飲賓客。大家來齊坐定之後,公子就帶著車馬以及隨從人員,空出車子上的左位,親自到東城門去迎接侯先生。侯先生整理了一下破舊的衣帽,就徑直上了車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貴座位,絲毫沒有謙讓的意思,想借此觀察一下公子的態度。可是公子手握馬韁繩更加恭敬。侯先生又對公子說:“我有個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場,希望委屈一下車馬載我去拜訪他。”公子立即駕車前往進入街市,侯先生下車去會見他的朋友朱亥,他斜眯縫著眼看公子,故意久久地站在那裡,同他的朋友聊天,同時暗暗地觀察公子。公子的麵色更加和悅。在這個時候,魏國的將軍、宰相、宗室大臣以及高朋貴賓坐滿堂上,正等著公子舉杯開宴。街市上的人都看到公子手握韁繩替侯先生駕車。公子的隨從人員都暗自責罵侯先生。侯先生看到公子麵色始終不變,才告彆了朋友上了車。到家後,公子領著侯先生坐到上位上,並向全體賓客讚揚地介紹了侯先生,滿堂賓客無不驚異。大家酒興正濃時,公子站起來,走到侯先生麵前舉杯為他祝壽。侯先生趁機對公子說:“今天我侯嬴為難公子也夠勁了。我隻是個城東門抱門插關的人,可是公子委屈車馬,親自在大庭廣眾之中迎接我,我本不該再去拜訪朋友,今天公子竟屈尊陪我拜訪他。可我也想成就公子的名聲,故意讓公子車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借拜訪朋友來觀察公子,結果公子更加謙恭。街市上的人都以為我是小人,而認為公子是個高尚的人能禮賢下士啊。”在這次宴會散了後,侯先生便成了公子的貴客。侯先生對公子說:“我所拜訪的屠夫朱亥,是個賢能的人,隻是人們都不了解他,所以隱沒在屠夫中罷了。”公子曾多次前往拜見朱亥,朱亥故意不回拜答謝,公子覺得這個人很奇怪。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秦昭王已經在長平大敗趙國軍隊,接著進兵圍攻邯鄲。公子的姐姐是趙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給魏王和公子送信來,向魏國請求救兵。魏王派將軍晉鄙帶領十萬之眾的部隊去救趙國。秦昭王得知這個消息後就派使臣告誡魏王說:“我就要攻下趙國了,這隻是早晚的事,諸侯中有誰敢救趙國的,拿下趙國後,一定調兵先攻打它。”魏王很害怕,就派人阻止晉鄙不要再進軍了,把軍隊留在鄴城紮營駐守,名義上是救趙國,實際上是采取兩麵倒的策略來觀望形勢的發展。平原君使臣的車子連續不斷地到魏國來,頻頻告急,責備魏公子說:“我趙勝之所以自願依托魏國跟魏國聯姻結親,就是因為公子的道義高尚,能熱心幫助彆人擺脫危難。如今邯鄲危在旦夕,早晚就要投降秦國,可是魏國救兵至今不來,公子能幫助彆人擺脫危難又表現在哪裡!再說公子即使不把我趙勝看在眼裡,拋棄我讓我投降秦國,難道就不可憐你的姐姐嗎?”公子為這件事憂慮萬分,屢次請求魏王趕快出兵,又讓賓客辯士們千方百計地勸說魏王。魏王由於害怕秦國,始終不肯聽從公子的意見。公子估計終究不能征得魏王同意出兵了,就決計不能自己活著而讓趙國滅亡,於是請來賓客,湊集了戰車一百多輛,打算帶著賓客趕到戰場上去同秦軍拚一死命,與趙國人一起死難。公子帶著車隊走過東門時,去見侯先生,把打算同秦軍拚一死命的情況全都告訴了侯先生。然後向侯先生訣彆準備上路,行前侯先生說:“公子努力乾吧,老臣我不能隨行。”公子走了幾裡路,心裡不痛快,自語道:“我對待侯先生算是夠周到的了,天下無人不曉,如今我將要死難可是侯先生竟沒有一言半語來送我,我難道對待他有閃失嗎?”於是又趕著車子返回來,想問問侯先生。侯先生一見公子便笑著說:“我本來就知道公子會回來的。”又接著說:“公子好客愛士,聞名天下。如今有了危難,想不出彆的辦法卻要趕到戰場上同秦軍拚死命,這就如同把肥肉扔給饑餓的老虎,有什麼作用呢?如果這樣的話,還用我們這些賓客乾什麼呢?公子待我情深意厚,公子前往可是我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惱恨我會返回來的。”公子連著兩次向侯先生拜禮,進而問對策。侯先生就讓旁人離開,同公子秘密交談,說:“我聽說晉鄙的兵符經常放在魏王的臥室內,在妻妾中如姬最受寵愛,她出入魏王的臥室很隨便,隻要儘力是能偷出兵符來的。我還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殺死,如姬報仇雪恨的心誌積蓄了三年之久,從魏王以下的群臣左右都想為如姬報仇,但沒能如願。為此,如姬曾對公子哭訴,公子派門客斬了那個仇人的頭,恭敬地獻給如姬。如姬要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辭的,隻是沒有行動的機會罷了。公子果真一開口請求如姬幫忙,如姬必定答應,那麼就能得到虎符而奪了晉鄙的軍權,北邊可救趙國,西邊能抵禦秦國,這是春秋五霸的功業啊。”公子聽從了侯嬴的計策,請求如姬幫忙。如姬果然盜出晉鄙的兵符交給了公子。公子拿到了兵符準備上路,侯先生說:“將帥在外作戰時,有機斷處置的權力,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以有利於國家。公子到那裡即使兩符相合,驗明無誤,可是晉鄙仍不交給公子兵權反而再請示魏王,那麼事情就危險了。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以跟您一起前往,這個人是個大力士。如果晉鄙聽從,那是再好不過了;如果他不聽從,可以讓朱亥擊殺他。”公子聽了這些話後,便哭了。侯先生見狀便問道:“公子害怕死呀?為什麼哭呢?”公子回答說:“晉鄙是魏國勇猛強悍、富有經驗的老將,我去他那裡恐怕他不會聽從命令,必定要殺死他,因此我難過地哭了,哪裡是怕死呢?”於是公子去請求朱亥一同前往。朱亥笑著說:“我隻是個市場上擊刀殺生的屠夫,可是公子竟多次登門問候我,我之所以不回拜答謝您,是因為我認為小禮小節沒什麼用處。如今公子有了急難,這就是我為公子殺身效命的時候了。”就與公子一起上路了。公子去向侯先生辭行。侯先生說:“我本應隨您一起去,可是老了心有餘力不足不能成行。請允許我計算您行程的日期,您到達晉鄙軍部的那一天,我麵向北刎頸而死,來表達我為公子送行的一片忠心。”公子於是上路出發。到了鄴城,公子拿出兵符假傳魏王命令代替晉鄙擔任將領。晉鄙合了兵符,驗證無誤,但還是懷疑這件事,就舉著手盯著公子說:“如今我統帥著十萬之眾的大軍,駐紮在邊境上,這是關係到國家命運的重任,今天你隻身一人來代替我,這是怎麼回事呢?”正要拒絕接受命令。這時朱亥取出藏在衣袖裡的四十斤鐵椎,一椎擊死了晉鄙,公子於是統帥了晉鄙的軍隊。然後整頓部隊,向軍中下令說:“父子都在軍隊裡的,父親回家;兄弟同在軍隊裡的,長兄回家;沒有兄弟的獨生子,回家去奉養雙親。”經過整頓選拔,得到精兵八萬人。開跋前線攻擊秦軍。秦軍解圍撤離而去,於是邯鄲得救,保住了趙國。趙王和平原君到郊界來迎接公子。平原君替公子背著盛滿箭支的囊袋走在前麵引路。趙王連著兩次拜謝說:“自古以來的賢人沒有一個趕上公子的。”在這個時候,平原君不敢再拿自己跟彆人相比了。公子與侯先生訣彆之後,在到達鄴城軍營的那一天,侯先生果然麵向北刎頸而死。魏王惱怒公子盜出了他的兵符,假傳君令擊殺晉鄙,這一點公子也是明知的。所以在打退秦軍拯救趙國之後,就讓部將帶著部隊返回魏國去,而公子自己和他的門客就留在了趙國。趙孝成王感激公子假托君命奪取晉鄙軍權從而保住了趙國這一義舉,就與平原君商量,把五座城邑封賞給公子。公子聽到這個消息後,產生了驕傲自大的情緒,露出了居功自滿的神色。門客中有個人勸說公子道:“事物有不可以忘記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記的。彆人對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記;公子對彆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況且假托魏王命令,奪取晉鄙兵權去救趙國,這對趙國來說算是有功勞了,但對魏國來說那就不算忠臣了。公子卻因此自以為有功,覺得了不起,我私下認為公子實在不應該。”公子聽後,立刻責備自己,好像無地自容一樣。趙國召開盛大歡迎宴會,趙王打掃了殿堂台階,親自到門口迎接貴客,並執行主人的禮節,領著公子走進殿堂的西邊台階。公子則側著身子走一再推辭謙讓,並主動從東邊的台階升堂。宴會上,公子稱說自己有罪,對不起魏國,於趙國也無功勞可言。趙王陪著公子飲酒直到傍晚,始終不好意思開口談封獻五座城邑的事,因為公子總是在謙讓自責。公子終於留在了趙國。趙王把鄗(hào,耗)邑封賞給公子,這時魏王也把信陵邑又奉還給公子。公子仍留在趙國。公子聽說趙國有兩個有才有德而沒有從政的人,一個是毛公藏身於賭徒中,一個是薛公藏身在酒店裡,公子很想見見這兩個人,可是這兩個人躲了起來不肯見公子。公子打聽到他們的藏身地址,就悄悄地步行去同這兩個交往,彼此都以相識為樂事,很是高興。平原君知道了這個情況,就對他的夫人說:“當初我聽說夫人的弟弟魏公子是個舉世無雙的大賢人,如今我聽說他竟然胡來,跟那夥賭徒、酒店夥計交往,公子隻是個無知妄為的人罷了。”平原君的夫人把這些話告訴了公子。公子聽後就向夫人告辭準備離開這裡,說:“以前我聽說平原君賢德,所以背棄魏王而救趙國,滿足了平原君的要求。現在才知道平原君與人交往,隻是顯示富貴的豪放舉動罷了,他不是求取賢士人才啊。我從在大梁時,就常常聽說這兩個人賢能有才,到了趙國,我惟恐不能見到他們。拿我這個人跟他們交往,還怕他們不要我呢,現在平原君竟然把跟他們交往看作是羞辱,平原君這個人不值得結交。”於是就整理行裝準備離去。夫人把公子的話全都告訴了平原君,平原君聽了自感慚愧便去向公子脫帽謝罪,堅決地把公子挽留下來。平原君門下的賓客們聽到這件事,有一半人離開了平原君歸附於公子,天下的士人也都去投靠公子,歸附在他的門下。公子的為人使平原君的賓客仰慕而儘都到公子的門下來。公子留在趙國十年不回魏國。秦國聽說公子留在趙國,就日夜不停地發兵向東進攻魏國。魏王為此事焦慮萬分,就派使臣去請公子回國。公子仍擔心魏王惱怒自己,就告誡門下賓客說:“有敢替魏王使臣通報傳達的,處死。”由於賓客們都是背棄魏國來到趙國的,所以沒誰敢勸公子回魏國。這時,毛公和薛公兩人去見公子說:“公子所以在趙國受到尊重,名揚諸侯,隻是因為有魏國的存在啊。現在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危急而公子毫不顧念,假使秦國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廟夷平,公子還有什麼臉麵活在世上呢?”話還沒說完,公子臉色立即變了,囑咐車夫趕快套車回去救魏國。魏王見到公子,兩人不禁相對落淚,魏王把上將軍大印授給公子,公子便正式擔任了上將軍這個統帥軍隊的最高職務。魏安釐王三十年(前247),公子派使臣把自己擔任上將軍職務一事通報給各個諸侯國。諸侯們得知公子擔任了上將軍,都各自調兵遣將救援魏國。公子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軍隊在黃河以南地區把秦軍打得大敗,使秦將蒙驁敗逃。進而乘勝追擊直到函穀關,把秦軍壓在函穀關內,使他們不敢再出關。當時,公子的聲威震動天下,各諸侯國來的賓客都進獻兵法,公子把它們合在一起簽上自己的名字,所以世上俗稱《魏公子兵法》。秦王擔憂公子將進一步威脅秦國,就使用了萬斤黃金到魏行賄,尋找晉鄙原來的那些門客,讓他們在魏王麵前進讒言說:“公子流亡在外十年了,現在擔任魏國大將,諸侯國的將領都歸他指揮,諸侯們隻知道魏國有個魏公子,不知道還有個魏王。公子也要乘這個時機決定稱王。諸侯們害怕公子的權勢聲威,正打算共同出麵擁立他為王呢。”秦國又多次實行反間,利用在秦國的魏國間諜,假裝不知情地請他們向公子祝賀問是否已經立為魏王了。魏王天天聽到這些毀謗公子的話,不能不信以為真,後來果然派人代替公子擔任上將軍。公子自己明知這是又一次因毀謗而被廢黜,於是就推托有病不上朝了,他在家裡與賓客們通宵達旦地宴飲,痛飲烈性酒,常跟女人廝混,這樣日日夜夜尋歡作樂度過了四年,終於因飲酒無度患病死亡,這一年,魏安釐王也去世了。秦王得到公子已死的消息,就派蒙驁進攻魏國,攻占了二十座城邑,開始設立東郡。從此以後,秦國逐漸地像蠶食桑葉一樣侵占魏國領土,過了十八年便俘虜了魏王假,屠殺大梁軍民,毀掉了這座都城。漢高祖當初地位低賤時,就多次聽彆人說魏公子賢德有才。等到他即位做了皇帝後,每次經過大梁,常常去祭祀公子。漢高祖十二年(前195),他從擊敗叛將黥布的前線歸來,經過大梁時為公子安置了五戶人家,專門看守他的墳墓,讓他們世世代代每年按四季祭祀公子。太史公說:我經過大梁廢墟時,曾尋訪那個所謂的夷門。原來夷門就是大梁城的東門。天下諸多公子中也確有好客喜士的,但隻有信陵君能夠交結那些隱沒在社會各個角落的人物,他不以交結下層賤民為恥辱,是很有道理的。他的名聲遠遠超過諸侯,的確不是虛傳。因此,高祖每次經過大梁便命令百姓祭祀他不能斷絕。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