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過渡章 各方動向(1 / 1)

“大哥,你說那群江東鼠輩這次還會來偷襲咱們徐州嗎?”

“還有那厚顏無恥的劉表,大哥你都沒有接受封公,他劉表的臉皮還真夠厚的,要不咱們還是回去駐守廣陵,防備那群江東鼠輩吧!”

“至於劉表,就任其與曹操互相攻伐。”

徐州,下邳國邊境。

劉備隻覺得耳邊一直有隻蒼蠅似的,嗡嗡個沒完。

他也知道這次出兵呼應劉表,下麵的人頗有微詞,但不管怎麼說還是應該以大局為重。

沒等劉備說些什麼,隨行的陳登先開口對張飛說道:

“三將軍,使君此番出兵,也不算是做無用之功,說是以德報怨也不為過,正是讓使君的賢名傳遍天下的時候!”

“從名聲上來考慮,使君可沒吃虧。”

“至於江東的孫策,我軍之所以從下邳國出兵,也是為了在孫策有異動時好及時回援呐!”

嘟嘟囔囔的張飛撇了撇嘴,他發牢騷的真正原因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劉表都能封公,他大哥劉備自然也能,可惜劉備自己拒絕了。

這時,

劉備也開口寬慰了張飛幾句。

“三弟,專注眼前的戰事吧!”

“我軍出兵曹操,曹操不可能沒有預料,謹防路遇伏兵!”

張飛甕聲甕氣地回道:“好吧,大哥俺知道了。”

劉備點點頭,仁厚的臉上浮現出堅毅之色。

自他入主徐州以來,徐州軍的戰力,相比其他州郡還真要弱些。

而經過連番大戰,戰事艱難的教訓,劉備痛定思痛也在積極地做出改變。

於是,

從大小戰事生還的老兵中,編練精銳之士成軍,最終使白毦兵提前問世。

有了這支強軍在,這次不管是牽製曹操,還是防備江東的孫策,劉備終於有了些許底氣。

甚至劉備心中還有一絲躍躍欲試!

想通過這支強軍告訴世人,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他劉備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

......

另一邊,

青州,齊國。

袁譚應劉備之邀出兵的同時也在防備他的好三弟袁尚,生怕袁尚趁他不在襲取他的老巢。

所以平原郡一有風吹草動,袁譚就擔心是不是袁尚想對他圖謀不軌。

“報~~~啟稟使君,近日平原郡兵馬調動頻繁,袁太守似有出兵的打算,隻是...暫且不知袁太守欲出兵何處!”

“什麼?袁尚那廝想出兵!!”

怕什麼就來什麼,袁譚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這一刻,袁譚的臉色變得陰晴不定。

“公則先生,在您看來,我軍是否應該即刻啟程,回防袁尚出兵呢?”

“還是說待袁尚出兵之後,再回援州中?”

自己拿不準的主意就問身邊謀士,袁譚向郭圖問計道。

沒錯!郭圖和辛評還沒死呢!

上次逢紀在袁紹死前諫言捕殺郭圖、辛評,袁紹並沒有真的將兩人殺害,隻不過是做戲罷了,讓戲演的更真實一點。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逢紀與兩人之間的矛盾幾乎是難以調和了。

然而,

按理來說心中有怨的郭圖應該建議袁譚即刻回援,但郭圖卻反而諫言道:

“使君,圖認為平原郡情況不明,當緩而圖之!”

“何況有仲治留守州中,即使袁尚出兵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拿下三國的(三國指濟南、齊、北海)。”

“再者袁公生前曾有遺訓,若您與袁尚內鬥,駐軍東萊的高乾可不會坐視不管!”

“而這種事情,向來都是誰先挑起事端誰就落人口實,若使君您第一個出兵,豈不是將高乾逼向袁尚一邊?此外樂安的袁熙說不定也會倒向袁尚。”

“所以...還是再等等吧,或許這是袁尚的激將法也說不定。”

袁譚極力壓製著心中的憤怒,手中拳頭攥緊,咬牙切齒地說道:

“袁尚!我愚蠢的好弟弟,你以為我會輕易上你的當嗎?”

“絕不!”

“來人!速去平原問問他袁尚究竟是想乾什麼?難道他忘記了父親的遺訓想要戰爭了嗎?”

“他若想要戰爭,那我袁譚便給他戰爭!”

奉袁譚之命前去平原郡質問袁尚的騎手很快出發。

不數日,抵達袁尚所在的平原縣。

“唉元圖先生,袁譚沒上當啊!”

“如此,我等又該如何拉攏高乾一起對付袁譚?”

“要不...就依曹操之言,有曹操相助,袁譚不足為慮!”

袁尚因激將失效大感可惜。

一旁的逢紀卻並未多麼失望,隻是笑著勸說道:

“府君無妨,這次不行還有下次,總能找到機會的。”

“至於曹操之言,府君您萬不可輕易,否然與開門而揖盜無異也!”

袁尚隻好點點頭,故作強硬地派人去向袁譚回複。

“來人!去轉告袁譚的人,他不是想問我意欲何為嗎?”

“那就告訴他,我袁尚不僅沒忘記父親的遺訓,更沒忘記父親複奪冀州的心願!”

“可不像某人,總是以為有他人在覬覦他的郡縣!”

我就是想搞你,但我不承認。

隻要我不承認,你袁譚也不敢對先我下手。

此時的袁尚宛如無賴一般。

......

因曹操突然出兵,天下各方諸侯也隨之動了起來。

就在張昊將軍隊集結完畢,誓師出征的期間,荊州局勢又有了新的變化。

長沙郡,郡治臨湘。

這一日,

長沙太守張羨會見了本縣的一個士族中人。

“啊!是伯緒到訪,不知伯緒今日前來所為何事?”

“回府君,階此番而來是想與您探討何為禮?”

“禮?”

張羨看著眼前的桓階滿腦子問號。

桓階,長沙郡臨湘人,曾被孫堅舉薦為孝廉,後被朝廷任命為尚書郎。

孫堅戰死時,桓階曾冒著生命危險前去拜見劉表,請求為孫堅送喪,劉表感其大義,便讓桓階帶走了孫堅屍首及靈柩。

見張羨愣神,桓階隨即說道:

“府君,階所說的禮,乃是昔年齊桓公率領諸侯尊崇周天子,晉文公收留周襄王並助其複位這兩件事,階認為,兩位國君所做之事都是合乎禮儀,符合道義的。”

“對此,府君是否也是這麼認為?”

張羨略一思考後點點頭,桓階繼續說道:

“既然府君也是這麼認為,那麼府君可有發現,不論做什麼事情,采取什麼行動,隻要是合乎禮儀,符合道義的,幾乎都能成功!”

“可如今的荊州之主劉表,您的上官,先有公然郊祭天地之舉,後有德不配位為公,府君您認為劉表所做之事,是否又符合道義呢?”

張羨這次久久沒回話,過了半晌才問道:“那為今之計,如之奈何?”

桓階圖窮匕見,“劉表所做之事不符合道義,隻會自取滅亡。”

“府君您深明大義,要想保全自己躲避災禍,就一定不能與他同流合汙!”

“階認為,當今天下大亂,北方張昊為禍,四方諸侯又如劉表一樣心思各異,即使有心向朝廷者自身力量又不足,唯有雄踞中原、仗義起兵的曹司空方能終結亂世!”

“更何況曹司空如今是奉王命討伐罪臣,占據大義,府君您應當早做打算呀!”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